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到民国当庶子,我靠科学撩少帅 > 第81章 师夷长技,以图自强

德国工程师入驻后,“龙吟” 车间的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 —— 施耐德画的传动系统图纸精准到毫米,海因里希指导工人调整发动机喷油嘴后,功率直接提了两成;新到的德国车床嗡嗡运转,加工出的履带销光滑得能映出人影,再也不用工匠手工打磨。可沈未央心里的疙瘩,却没随着进度消散。

那天他路过传动组,正好看到中方工程师小李拿着笔记本,小心翼翼地问施耐德:“先生,这个齿轮的应力计算,您用的是什么公式呀?我们算出来的结果总跟您的差一点。” 施耐德头也没抬,手里的游标卡尺还在量零件,只用德语跟助手说了句什么,助手转译过来:“这是克虏伯的内部算法,不在指导范围内。” 小李捏着笔记本,脸涨得通红,却只能讪讪地退开。

类似的场景,几天内发生了好几次。顾宗棠拿着电磁炮的电容图纸去请教,想问问介质损耗优化的思路,德国工程师却只指着图纸上的参数说 “按这个做就行”,多一句原理都不肯讲。

“这哪是合作,分明是雇了群‘只动手不动嘴’的高级工匠!” 顾宗棠在进度会上拍了桌子,眼镜滑到鼻尖,“咱们要的是能自己设计战车的人才,不是只会照着他们图纸组装的工人!”

沈未央点点头,看向坐在对面的施耐德,语气平静却坚定:“施耐德先生,‘龙吟’项目不止是造一辆战车,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技术团队。如果三年后你们离开,我们连战车的维护改进都做不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施耐德推了推金丝眼镜,坐姿依旧挺拔,语气礼貌却疏离:“沈先生,我们的合同里写的是‘完成战车设计与制造指导’,没有‘传授技术原理’这一项。我们的经验是公司数十年的积累,无法无偿分享。” 其他德国工程师也纷纷点头,眼神里带着 “这是行业规矩” 的固执。

会议不欢而散。霍聿枭看着沈未央皱着的眉,递过一杯热茶:“强逼肯定不行,他们吃硬不吃软,反而会耽误项目。”

沈未央接过茶杯,指尖在杯壁上轻轻摩挲,半晌才开口:“他们看重技术,也看重利益。既然‘教学’不在契约里,那我们就加一个他们无法拒绝的筹码。”

接下来的一周,沈未央带着顾宗棠和三个核心中方工程师,关在了实验室里。霍聿枭让人送去了最新的内燃机资料、进口的检测仪器,连送饭都只放在门口,不打扰里面的讨论。没人知道他们在忙什么,只偶尔能听到里面传来 “燃油雾化”“缸内燃烧” 之类的术语,还有算盘珠子的 “噼里啪啦” 声。

一周后,研讨室的黑板被擦得干干净净,沈未央站在前面,顾宗棠手里捧着一卷图纸,德国工程师们带着疑惑走进来 —— 施耐德还以为是要讨论 “龙吟” 的进度,却没想到沈未央直接让顾宗棠把图纸挂了上去。

“诸位请看,” 沈未央拿起教鞭,指向图纸中央,“这是我们构思的‘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基于现有内燃机的缺陷,优化了燃油供给方式。”

他开始讲解,语速不快,却字字切中要害:“传统喷油系统靠凸轮轴控制,压力不稳定,燃油雾化差,油耗高;这个系统用高压油泵把燃油加压,储存在共轨管里,再通过电控喷油器精准控制喷油时间和油量,能让燃油在缸内充分燃烧,功率提升至少一成五,油耗还能降一成。”

教鞭在图纸上划过,从共轨管的直径标注,到喷油器的阀体设计,再到电控单元的信号传输路径,每一个细节都讲得清晰。施耐德原本还靠在椅背上,听到一半就坐直了身体,手指不自觉地在膝盖上画着示意图;海因里希更是前倾着身子,眼镜几乎要贴到图纸上,嘴里还小声用德语念叨:“这个思路…… 解决了雾化不均的关键问题!”

沈未央讲完,放下教鞭,语气淡然:“目前这还只是理论构想,比如高压下喷油器的密封性、电控单元的抗干扰性,都需要大量实验验证。但它的应用前景,诸位应该比我们更清楚 —— 不仅能用于战车发动机,还能改进卡车、拖拉机,甚至未来的船舶动力。”

他的目光扫过德国工程师们,最后落在施耐德身上,抛出了筹码:“我们可以共享这份设计资料,还有后续的实验数据,邀请诸位一起参与研发。但作为交换,我希望你们每人带三到五名中方技术人员,教他们设计规范、核心计算方法,还有解决问题的思路 —— 我们要的不是照搬你们的技术,而是学会你们的思维方式。”

研讨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德国工程师们互相看了看,眼神里满是震惊和挣扎 —— 高压共轨技术,是他们国内也刚起步的研究方向,沈未央拿出的方案,甚至比他们掌握的某些资料还要超前。这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未来的行业话语权,诱惑力大到无法拒绝。

施耐德深吸一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试图保持冷静:“沈先生,这个项目需要大量时间,会影响‘龙吟’的进度。”

“进度可以调整。” 霍聿枭适时开口,声音沉稳有力,“而且,施耐德先生,你们应该清楚 —— 一个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奉垣,未来能给你们带来的,远不止三年的薪水。我们的化工厂需要改进设备,未来的发动机厂需要技术支持,甚至可能合作研发更先进的动力系统。朋友,永远能获得最优先的合作机会。”

软硬兼施,既有技术诱惑,又有长期利益的承诺。施耐德和同伴们用德语快速交流了几句,最后,他站起身,朝着沈未央和霍聿枭微微颔首,语气里的疏离少了,多了几分对等的尊重:“我们同意。在保证‘龙吟’主要节点不变的前提下,我们会培养中方人员。同时,希望尽快成立联合研发小组,推进高压共轨系统的研究。”

“成交。” 沈未央伸出手,施耐德迟疑了一下,也伸手握了上去 —— 两只分别代表东方智慧与西方技术的手,在这一刻紧紧相握。

协议达成后,车间里的氛围彻底变了。施耐德开始带着小李一起画传动图纸,边画边讲:“齿轮的模数计算,要考虑负载和转速,用这个公式……”;海因里希教中方工程师检测发动机时,会详细解释 “缸压不足的三种可能原因”,还让他们自己动手拆解喷油器;研讨室里的辩论声也多了起来,有时是中方工程师提出 “能不能优化履带张紧装置”,有时是德国工程师问 “高压共轨的电控单元用什么芯片”,中德文混杂在一起,却没了之前的隔阂。

沈未央看着这一幕,心里踏实了 —— 他要的不是一辆 “龙吟” 战车,而是能造出更多战车、甚至更先进装备的人才。奉垣不需要永远依赖 “外来专家”,而是要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

霍聿枭走到他身边,看着车间里忙碌的身影,轻声说:“你这一步棋,走得比拿下南满铁路还关键。”

沈未央点点头,目光落在那些认真记录的中方工程师身上:“师夷长技,不是照搬,是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些人才,才是奉垣未来的钢铁根基。”

窗外的阳光洒进来,落在图纸上、机器上,也落在那些年轻的、充满求知欲的脸上。奉垣的技术棋局,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博弈 —— 用智慧撬动壁垒,用合作培养人才,为未来的钢铁洪流,埋下了最坚实的种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