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雪蛊经》颁行天下的余韵尚未完全平息,未央宫的主人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更广阔的布局。金銮殿上的荣耀与太医院颁典的庄严,于林晚夕而言,并非终点,而是将蛊医之道真正扎根于这片土地,惠及万千黎庶的起点。她深知,一部典籍的力量终究有限,若无人传授,无人实践,无人将其精神贯彻于行,那么《净雪蛊经》终将只是一部被束之高阁的奇书,甚至可能被曲解、被滥用。
江南东道传来的密报,那些守旧势力的抵触与谣言的散播,并未让她感到意外或愤怒,反而更坚定了她推行“天下设堂”之策的决心。阻力,恰恰说明了变革的必要性,也揭示了单靠自上而下的政令难以触及的深层土壤——民心与基层。
连续数个昼夜,未央宫的暖阁灯火长明。林晚夕伏案疾书,案头上堆积的不再仅仅是医书手稿,更多的是各州郡的舆图、户籍册、财政简报以及格物院送来的各类器械图样。冰若安静地侍立一旁,或添墨,或传递消息,或根据林晚夕的指示,记录下关于净雪卫人员调配的初步构想。
一份详尽的《关于于各州府普遍设立净雪堂之章程》的奏章,在林晚夕笔下逐渐成形。这份奏章条理清晰,思虑周详,涵盖了设立净雪堂的方方面面:
一、宗旨与职能:
明确净雪堂非单纯医馆,乃集医疗、教学、科研(与格物院联动)、及特殊事件应急处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
1. 诊疗施药: 面向百姓,尤其侧重诊治传统医馆难以应对的疑难杂症、瘟疫毒瘴、蛊毒虫害等。对贫困者,可酌情减免诊金药费,体现朝廷仁政。
2. 传授技艺: 设立蒙学与进阶学堂,公开招募适龄少年,传授《净雪蛊经》基础、传统医理、药材辨识、以及基本的道德伦理课程。优秀者可推荐至京城太医署蛊医科深造,或留任本地净雪堂。
3. 培育蛊材: 于各地选择合适田庄,由净雪堂指导,规范化培育常用蛊虫、蛊植,确保药材来源稳定、品质可控,亦可带动当地民生。
4. 协防地方: 作为净雪卫在地方的联络点,负责收集情报,协助处理可能出现的疫情、邪祟或与蛊术相关的异常事件,形成覆盖全国的网络。
二、建制与选址:
1. 层级设置: 于京城设“总堂”,由林晚夕亲自兼任名誉堂主,孙仲景任副堂主,统筹全局。各州府设“州堂”,郡县设“分堂”,重要集镇可视情况设“巡诊点”,形成树状结构。
2. 选址标准: 需交通便利,易于百姓求医问药;环境清幽,利于病患休养与学员学习;地基稳固,便于后期扩建及布置必要的防护措施(如由格物院设计的净化阵法基础)。
三、人员配置与选拔:
1. 堂主与教习: 初期由太医署蛊医科选派优秀学员或资深蛊医担任州堂主官及主要教习。同时,广泛征召民间身家清白、医术精湛(包括传统医者及隐世的蛊术能人)者,经严格考核后录用。
2. 学员选拔: 定期面向社会公开招生,注重心性品德考核,需有当地里正或乡绅作保。优先选拔聪慧、有耐性、心怀仁念的少年,不论出身。
3. 护卫与杂役: 各净雪堂配置一定数量的净雪卫成员,负责安保、纪律及特殊任务执行。杂役由当地招募。
四、经费来源与管理:
1. 朝廷拨款: 奏请朝廷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初期营建、器械购置、人员俸禄及贫困补贴。
2. 经营收入: 诊疗收费(分级定价)、药材售卖、接受民间捐赠(可给予名誉奖励)。
3. 内帑支持: 林晚夕暗示,必要时可动用部分皇帝内帑或她自己的体己钱,以示支持与决心。
4. 监督审计: 建立严格的账目审计制度,由户部、太医署及净雪卫三方共同监督,严防贪腐。
五、格物院协作:
奏章中特别强调了与格物院的协作。请求格物院协助:
1. 设计标准化药柜、诊疗床、炼蛊工作台等设施。
2. 研发便于携带和使用的简易检测工具(如试毒蛊盘)、净化装置(如基础驱瘴香囊、净水蛊滤芯)。
3. 改良印刷技术,继续低成本刊印《净雪蛊经》及后续编写的辅助教材。
奏章的最后,林晚夕着重笔墨,阐述了“天下设堂”的深远意义:“……此举非为皇后一己之私,亦非为蛊医一门之兴,实为巩固国本、惠泽苍生之长远计。净雪堂遍布州府,则陛下之仁政如雨露均沾,朝廷之德化如春风拂地。既可解民之疾苦,稳地方之秩序,亦可收天下英才而教之,为国家储备栋梁。更可借此,正本清源,使蛊医之道行于阳光之下,杜绝奸邪窃术害人之途。望陛下圣裁。”
这份沉甸甸的奏章,经由冰若亲手,送达至乾清宫御案之上。
萧承烨阅罢,久久不语。他深邃的目光掠过奏章上每一个缜密的条款,仿佛能看到林晚夕伏案劳形的身影,能感受到她那颗超越后宫争宠、着眼于天下社稷的雄心。这份奏章所展现的,不仅是医学改革的蓝图,更是一套强化中央集权、深入基层治理的绝佳策略。将医疗、教育、情报、维稳功能整合于“净雪堂”一体,一旦成功,皇权对地方的掌控力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