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院的阴云与分裂,通过张昭的密报清晰地呈现在林晚夕面前。她并未感到意外,千百年来中原对南疆蛊术的偏见如同磐石,非一朝一夕所能融化。周廷儒的称病、老太医们的激烈反对,都在她的预料之中。孙仲景的挺身而出和少数年轻太医的跟随,已是黑暗中难得的光亮,她必须牢牢抓住。
她没有时间愤怒,也没有精力去逐一说服。北境的军情如火,每耽搁一刻,都可能意味着更多将士的牺牲和局面的进一步恶化。基蛊的丢失更如同悬顶之剑,让她必须加快步伐,建立起一套即便没有原始基蛊也能一定程度上运作的应急体系。
“净雪卫”的构想,正是在这种极度的内忧外患压力下,在她脑海中迅速清晰、成形。这不再仅仅是为了应对眼前的瘟疫,更是为了打造一支能够直面无尽海邪祟、真正理解并运用“蛊医”之力、完全听命于她的核心力量。
张昭领命而去后,偏殿内重归寂静。林晚夕铺开纸张,提笔蘸墨,清丽的面容上疲惫犹存,但眼神却锐利如刀,所有的焦灼都被压入心底,转化为冰冷的决断和高效的筹划。
她首先写下的是给皇帝的密奏,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太医院的现状和自己的应对之策:擢升孙仲景、征调民间医师、以及筹建一支“特殊医疗护卫队”以深入险地执行净化任务。她深知,任何军事力量的调动,尤其是直属于皇后的新力量,必须得到皇帝的明确支持。她在奏章中刻意淡化了“蛊”的色彩,而强调其“医疗护卫”和“应对邪祟”的特性,并再次以北境危局和军令状为由,请求皇帝赋予全权。
密封好奏章,命心腹太监立刻呈送御前后,她开始起草第二道命令。
这道命令是发给禁军统领、暗卫指挥使以及京兆尹的。她以皇后总揽抗疫、皇帝特许临机专断的名义,要求三方协同,即刻着手遴选人员。
给禁军的命令是:从羽林、金吾等卫中,挑选一百名年龄在二十至二十五岁之间、家世清白、忠诚可靠、心志坚韧、无不良嗜好、且身体强健、无陈年旧伤、无隐疾的佼佼者。重点考察其意志力与服从性。
给暗卫的命令则更为直接:提供一份五十人的名单,要求是同样年轻、忠诚、身体底子好,但更侧重于那些心思缜密、忍耐力极强、精通潜伏与侦察、且对各种极端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精锐。暗卫常年执行特殊任务,其中不乏意志如铁之人。
给京兆尹的命令则是公开张贴皇榜:皇后为抗疫事,特招揽天下勇毅之士。不限出身(需身家清白),凡年龄在十八至三十岁之间,自认心志坚定、胆识过人、身体健壮者,皆可至京兆衙门报名。一经甄选合格,待遇从优,立大功者更可获朝廷重赏,甚至授予官身。这是一条面向民间的通道,旨在网罗那些可能被体制所遗漏的、拥有特殊潜质的草莽英杰。
每一道命令都详细列明了遴选的标准,尤其强调了“心志坚定”为首要,其次才是身体耐性。林晚夕深知,植入子蛊的过程绝非易事,后续驾驭和运用子蛊的力量更需要对心智的极致考验,娇生惯养或意志薄弱者,非但无法成事,反而可能被蛊虫反噬或邪气侵蚀,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书写完毕,加盖皇后宝印和皇帝特赐的“如朕亲临”抗疫金印后,命令被迅速传递出去。
整个京城的力量随之被调动起来。禁军大营和暗卫驻地内,悄然开始了严格的筛选。京兆衙门口,皇榜一经贴出,立刻引起了轰动,人们议论纷纷,有好奇,有畏惧,也有生活无着的青壮年和怀揣着抱负的游侠儿跃跃欲试。
处理完这些紧急事务,林晚夕并未停歇。她移步至临时划拨给“药剂司”使用的一处僻静宫苑。这里原本是某位太妃的居所,如今被匆忙改造,一应药碾、炉灶、瓶罐罐正在搬运安置,显得有些杂乱。孙仲景带着那寥寥数名愿意跟随的太医,以及张昭第一时间从京城几家大药堂请来的几位坐堂名医,已经开始忙碌地核对药材,尝试进行一些初步的配伍实验。
见到皇后驾临,孙仲景连忙带着众人上前行礼。这位新任的“代理院使”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反而带着沉重的压力和责任。
“孙院判,不必多礼。情况如何?”林晚夕直接问道。
“回娘娘,”孙仲景语气凝重,“药材正在清点,大部分清单所列都已调集入库,只是‘百年玄冰髓’和‘深潭寒玉莲’极为罕见,宫内库藏亦不多,已派人加紧往极北苦寒之地和南方深山大泽中去探寻采购,但恐远水难救近火。至于药剂配伍……臣等正在依据娘娘提供的思路进行试制,然其中几味主药的君臣佐使、分量火候,还需反复验证,尤其是……缺少了那味关键的‘药引’,成效始终难以显现,且极不稳定。”
他所说的“药引”,自然是指“净雪蛊”。没有蛊虫作为核心驱动和净化力量的源头,这些药材即便配伍再精妙,也终究是凡药,难以对抗“瘟母”那诡谲霸道的邪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