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的宁静,是淬炼锋芒最好的熔炉。当龙啸云的剑风重新变得凌厉,当谢颜的绣针愈发诡秘难测,当影十三的身影再次与阴影完美融合,李寻欢的修行,也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
汪小闲并未让他立刻去冲击那玄奥莫测的最后三式。这位深不可测的师父,深知根基的重要性。一日黄昏,师徒二人对坐于溪边,夕阳将溪水染成流淌的金色。
“寻欢,”汪小闲拾起一枚卵石,在掌心随意摩挲,“你可知,飞刀为何物?”
李寻欢沉吟片刻,答道:“是器,是技,是心之所向,亦是弟子立身之本。”
“不错,但不止于此。”汪小闲目光悠远,“飞刀,亦是一门学问,一个世界。你以往所练,虽已登堂入室,却如散落的珍珠,虽颗颗璀璨,未成体系。对敌之时,或可凭一式之利克敌,然遇真正顶尖高手,招式用老,变化穷尽,便是险境。”
李寻欢心中凛然,想起与司马晦、黑衣先生乃至天尊和曹宏麾下高手交手时的掣肘之感,深以为然。
汪小闲将卵石掷入溪中,激起圈圈涟漪。“今日,我便为你将这十二式飞刀,从头梳理,使其脉络贯通,首尾相连。前九式,是你原有根基之升华;后三式,乃意境之拓展。十二式合一,方为飞刀大道之雏形。”
接下来的日子,李寻欢在汪小闲的悉心指点下,开始了一场对自身武学的彻底反思与重塑。
第一式:藏刀隐鳞。他不再急于将飞刀扣于指尖,而是练习如何将杀气、气机乃至兵刃本身,完美隐匿于无形。行立坐卧,皆如常人,即便强敌在侧,亦难察觉其锋芒。如神龙潜于深渊,鳞爪不显,却已蓄势待发。此式练的是极致的耐心与掌控,是暴风雨前的绝对宁静。
第二式:出刀见爪。当隐匿达到极致,出手便需石破天惊。汪小闲让他反复练习在最短距离、最不可能的角度,爆发出最快的速度与最准的精度。刀光乍现,如云中龙探出一爪,迅捷无比,直指要害,不容对方有丝毫反应之机。此式是飞刀最本质的体现——快、准、狠。
第三式:震刀撼岳。飞刀并非只能切割穿刺。汪小闲让他将雄浑内力凝于刀身,发出时并非追求穿透,而是产生剧烈的震荡之力。一刀出,可震飞敌刃,可破护体罡气,如狂龙怒吼,力发千钧,有开山撼岳之威。此式用于对付重兵器高手或内力深厚者,讲究以力破巧。
第四式:回刀破浪。直线并非唯一路径。李寻欢练习让飞刀在空中划出诡异的弧线,绕过敌人的格挡与视线,从侧翼、后方甚至不可思议的角度发起攻击。如神龙摆尾,于惊涛骇浪中寻隙而入,曲折迂回,攻其不备。此式重在算计与预判,轨迹莫测。
第五式:坠刀碎星。借势天地。汪小闲让他立于高处,感受风势,体会重力,让飞刀自苍穹坠落,携下坠之势倍增威力。如天外流星坠击,势不可挡,用于狙杀或大规模混乱中定点清除关键目标,亦可用于破阵。
第六式:逆刀吞象。反常之道,出奇制胜。此式专攻敌人招式转换间的微小罅隙,旧力已尽、新力未生之刹那。刀路悖逆常理,看似不可能,却往往能打乱高手节奏,甚至引其内力反噬。如逆龙而行,险中求胜,需要极大的胆识和对战机的精准把握。
第七式:流刀归墟。由单点爆发转为范围压制。李寻欢练习在极短时间内发出多柄飞刀,刀影如流水般连绵不绝,形成一张死亡之网,封锁敌人所有闪避空间,最终万刃归一,将其彻底吞没。此式极耗内力与心神,乃绝境中搏命之法。
第八式:焚刀燎原。内力属性的极致运用。将至阳至刚的内力附于飞刀之上,刀出如烈火燎原,触物即燃,中者五内如焚,格挡者兵刃滚烫。此式霸道绝伦,乃是以气御刀的高深体现,对付阴寒功法或特定敌人有奇效。
第九式:御刀璇玑。意念的初步延伸。不再完全依赖手腕之力,而是以精纯内力牵引飞刀,使其在空中依特定轨迹(如北斗七星)飞行,数次变向,灵巧莫测,仿佛拥有生命。此式已触及以意御刀的边缘,玄妙非常。
这前九式的重新梳理与深化,让李寻欢对飞刀的理解产生了质的飞跃。他不再将飞刀视为孤立的招式,而是看到了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与递进。从藏匿到爆发,从直击到迂回,从单点到大范围,从物理攻击到内力属性,再到意念控制……这是一个完整的、层层递进的体系。
而最后三式,汪小闲并未要求他立刻掌握其形,而是让他继续沉浸在相应的意境中体会。
第十式:冥刀送葬。他于夜深人静时,独坐寒潭边,感受死亡的寂静与终结的必然,将一丝若有若无的死寂之气融入意念。
第十一式:瞬刀断宙。他凝视烛火熄灭的刹那,观察露珠滴落的瞬间,捕捉那超越感知的时间缝隙,追求心念与速度的极致统一。
第十二式:曦刀破晓。他每日黎明必立于山巅,感受光明驱散黑暗的磅礴力量,体悟希望与守护的信念,让内心充满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