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烬星云”边缘那短暂而清晰的规则谐振,如同在寂静的深潭中投入了一颗石子,涟漪虽微,却真切地扩散开来。逻辑锚点内持续低迷的士气为之一振,所有参与者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并非在徒劳地对着虚空低语,宇宙的规则结构,确实对那份蕴含着“调和”与“理解”的“星语”产生了反应,哪怕这反应微弱如萤。
范因斯坦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夜以继日地分析着“信风-07”传回的数据,试图复现并优化那次成功的谐振。林墨和凌霜则沉浸在更深层次的“种子”编译中,v1.0 alpha版本被证明是有效的方向,但他们需要更稳定、更具渗透力、更能适应不同规则环境的变体。
“信风舰”的建造和部署速度加快了。如同文艺复兴时期扬帆出海的探险船队,一艘艘承载着“调和信息种子”的舰只,驶向宇宙中那些被计算为“潜在敏感区域”的坐标。星图上,代表“信风舰”的光点如同缓慢扩散的星火,在黑暗的幕布上点缀出越来越密集的、充满希望的光斑。
然而,正如光明总会投下阴影,这逐渐扩散的“星语”,也开始引来了更复杂的关注。
首先出现异常的,并非是预想中的“虚妄之潮”,而是那些散布在宇宙各处的 “共鸣体”。
通过分布在“信风舰”网络和逻辑锚点本身的超高灵敏度规则感知阵列,范因斯坦博士捕捉到了一些极其微妙的变化。几个处于相对稳定期的“共鸣体”(类似于之前的“回响节点-Alpha”),其内部原本低沉、混乱的“痛苦哀嚎”中,似乎混入了一丝……极其微弱的、类似困惑的变调。
它们似乎“听”到了那些飘荡在规则背景中的“星语”。这些“星语”没有像“秩序之愈”协议那样直接尝试干预它们,而是如同远处传来的、意义不明的歌声,让这些深陷痛苦的规则伤疤,产生了一丝本能的、混沌的……好奇?
其中一个位于“垂死星旋”边缘的小型“共鸣体”,其规则波动甚至出现了一次短暂的、趋向于与附近一颗垂恒星的规则辐射进行微弱同步的迹象,虽然这同步很快就被内部更强大的冲突所撕裂,但那瞬间的“协调”迹象,让所有分析者都屏住了呼吸。
“它们在……尝试理解?”凌霜感到难以置信,她的灵能对这些细微的情绪变化最为敏锐,“虽然方式笨拙而痛苦,但它们确实对‘星语’产生了反应,而不仅仅是排斥!”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现!“共鸣体”并非完全不可理喻的毁灭之源,它们那被痛苦淹没的、残存的秩序印记,依然保留着一丝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能力!这为“星语者计划”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潜在的作用对象——不仅仅是浸润规则背景,还可能直接与这些“伤疤”进行极其间接、极其缓慢的“沟通”!
但紧随而来的,是预料之中的、来自另一方的反应。
“虚妄之潮”的注视,变了。
那种原本中性、纯粹的观察感,逐渐带上了一种……审视与 “计算负荷增加” 的意味。就仿佛一个庞大的自动化系统,突然发现它所要处理的“异常数据”不仅在数量上增加,其复杂度和“难以归类”的特性也在指数级上升。
它依旧没有发动攻击,逻辑锚点和散布的“信风舰”依旧处于其定义的“观察与评估”状态。但它那冰冷的意志,开始更加频繁地“扫描”那些播撒了“调和信息种子”的区域,尤其是“灰烬星云”和那几个对“星语”产生反应的“共鸣体”周边。
压力无形中增大。每一次“扫描”掠过,平台和舰船的系统都会出现短暂的、规则层面的干扰,仿佛整个存在都被置于某种超精密的、毫无情感的检测仪器之下。
“它在重新评估我们的‘威胁等级’和‘存在意义’。”范因斯坦博士警告道,“‘星语’的扩散,尤其是对‘共鸣体’产生的微妙影响,可能正在接近它底层逻辑所能容忍的‘异常阈值’。”
真正的危机,在一个月后降临。
一艘代号“信风-12”的舰只,航行至一个名为 “冰寂长廊” 的遥远星域。这里规则结构异常“脆硬”,仿佛空间本身被冻结了。按照计划,“信风-12”开始播撒新优化的v1.1版“调和信息种子”。
然而,这一次,情况截然不同。
v1.1版本的“种子”,为了增强渗透性,在林墨的编译中,略微提升了代表“自发生命秩序”那部分的活性与不确定性。当这些“种子”融入“冰寂长廊”那冻结的规则背景时,仿佛热油滴入了冰水——
刺啦——!
并非声音,而是规则层面剧烈摩擦、排斥产生的、直接作用于感知的尖锐嘶鸣!
“冰寂长廊”那脆硬的规则结构,对这股蕴含着“生命活性”的信息,产生了极其剧烈、远超预料的 “排异反应” !大片区域的空间规则瞬间变得极不稳定,维度褶皱如同破碎的冰面般肆意蔓延,仿佛这片空间本身在抗拒“生命”的“污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