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秩序方舟”从那种被全方位注视的亚空间航程中脱离,重新进入常规宇宙时,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景象,让舰桥内陷入了长久的、近乎凝固的寂静。
这里没有恒星,没有星云,甚至没有弥漫的星际尘埃。只有一片绝对的、吞噬一切光线的黑暗真空,其空无程度甚至超越了“沉寂回廊”。然而,在这片物理意义上的虚无中央,却存在着一个……“物体”。
它并非由物质构成。它更像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由纯粹规则编织而成的几何结构。其形状无法用欧几里得几何描述,它是一个不断自我迭代、自我参照、在多个维度上同时展开的复杂分形,仿佛将整个宇宙的数学定律浓缩、具象化后,冻结在了这里。它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古老到令人心悸的气息,其存在本身,就在向周围的空间辐射着微弱而稳定的秩序波动——正是这种波动,与“信息指纹”产生着谐振。
这就是“起源之影”。不是星球,不是建筑,而是一个规则的奇观,一个宇宙的 “源代码块” 被实体化后的遗存。
“所有传感器读数……稳定得可怕。”小李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没有能量辐射,没有质量反应,它的存在……完全建立在规则层面。我们的物理定律在它面前……像是儿童简笔画。”
吴庸尝试操控方舟靠近,却发现常规的推进器在这里几乎失效。空间被一种无形的、高度有序的“规则粘度”所填充,任何不符合其秩序框架的运动都会受到指数级增长的阻力。
“必须调整我们自身的规则频率,与它同步。”林墨凝视着那庞大的规则结构体,在“蓝图”视角下,他能“看”到那无比复杂却又和谐完美的信息流动。“博士,将编译单元输出模式调整为‘模仿学习’,频率同步至目标背景辐射的基频。”
方舟舰首的编译单元发出柔和的低鸣,开始向外散发与“起源之影”同源的秩序波动。果然,周围的“规则粘度”开始降低,方舟得以如同水滴融入大海般,缓缓滑向那沉默的规则圣殿。
随着距离拉近,那结构体的细节更加令人震撼。其表面并非光滑,而是由无数不断生灭、流转的符号和公式构成,它们如同活物,遵循着某种深邃的逻辑自行运转。一些区域呈现出绝对有序的冰冷美感,而另一些区域,则隐约可见……修补的痕迹?
那是一些与整体结构略显不协调的、更加“年轻”的规则脉络,它们覆盖在原本的结构之上,像是在修复某种古老的损伤。这些“补丁”散发着一种……与源血之种和灵能有些微相似的生命秩序气息,但又更加原始、更加根本。
“检测到多重规则图层,”范因斯坦博士快速分析着,“最底层,也就是最庞大的结构,其编码方式与‘信息指纹’高度同源,但更加基础、更加‘原始’。覆盖其上的修补层,技术风格明显不同,更接近……我们宇宙自身生命规则演化的某种源头?这像是……两次不同性质的‘编辑’痕迹!”
第一次编辑,由那个未知造物主完成,奠定了某种基础?
第二次编辑,由另一种力量(可能与生命起源有关?)进行修补?
这个发现让事情的复杂性再次升级。
方舟终于抵达了结构体的“表面”——如果那能被称之为表面的话。那是一个由流动的规则符号构成的、没有实际厚度的边界。林墨将手按在控制界面上,意识通过编译单元,小心翼翼地尝试与这个结构体进行最表层的接触。
没有攻击,没有排斥。这个结构体如同一个完全开放的、却无人能完全理解的超级数据库。海量的、关于宇宙规则底层设定的信息,如同洪流般涌入林墨的感知。他看到了引力的最初设定,看到了光速常数的锁定过程,看到了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原始公式……
这些都是宇宙的基石,稳定而冰冷。
然而,在这片规则的洪流深处,林墨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不和谐的音符。一股极其微弱、却被禁锢在结构最底层的……湍流。一股充满了痛苦、困惑与某种……被背叛的愤怒的规则乱流。
他指引着感知,向着那乱流的源头深入。穿越层层稳定的规则代码,仿佛潜入一片光辉大海的海底,在那里,他“看”到了——
那并非一个具象的形象,而是一个规则的“伤疤”,一个被强行压制、封印的 “逻辑悖论旋涡” !
这个旋涡的核心,缠绕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则根源:一种,来自那未知造物主的、冰冷完美的秩序;另一种,却带着这个宇宙自身原生规则的、野性而充满生命力的烙印。这两种规则在旋涡中疯狂冲突、纠缠,试图相互覆盖、吞噬,却又因为某种外来的、强大的禁锢力量,而被强行冻结在了冲突最剧烈的瞬间,无法湮灭,也无法和解。
这禁锢力量,带着那种“修补痕迹”的气息!
而这个被禁锢的悖论旋涡所散发出的痛苦与混乱的“回声”,与他们在亚空间感受到的、与“共鸣体”内部的悲鸣……同源同质!只是这里的更加古老、更加根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