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空间航行,本是连接遥远星域的便捷桥梁,是文明得以挣脱光速枷锁的证明。但此刻,对于“秩序方舟”上的乘员而言,这段前往“起源之影”的旅程,却变成了一场穿行于巨大谜团腹地的、令人心神不宁的跋涉。
并非航路本身有多么险恶——相反,吴庸报告说航道异常“平稳”,以往需要小心翼翼规避的引力湍流、维度褶皱和高能粒子风暴,仿佛都被一只无形的手提前抚平。这种异常的“顺畅”,反而加剧了不安。这感觉,就像行走在一条专门为你清理出来的、过于干净整洁的道路上,明知是殊荣,却忍不住怀疑道路尽头等待着的是什么。
更令人心悸的是那种无处不在的 “被注视感” 。
它不同于“虚妄之潮”那冰冷、格式化的凝视。这种注视更加……中性,更加 “全方位” 。仿佛他们并非航行在空无一物的亚空间,而是穿梭在一个巨大生物的体内,其每一个“细胞”、每一段“神经网络”都在默默地记录着他们的通过。林墨的“蓝图”视角能模糊地感知到,方舟周围的规则背景中,弥漫着无数细微到极致的、非破坏性的信息采集“触须”,它们不干扰航行,只是静静地“观察”和“记录”。
“它到底想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凌霜忍不住低声问道,她的灵能对这种全方位的窥探尤为敏感,仿佛赤身**置于无数摄像头之下。
“数据。”范因斯坦博士的影像出现在舰桥,他的数据流也显得异常活跃,显然也在全力分析着外部环境,“它在收集关于我们存在模式、我们的规则交互方式、尤其是林墨你与‘蓝图’力量结合状态的数据。这像是一种……极其详尽的‘生物样本采集’。”
“把我们当成小白鼠了?”吴庸有些不爽地嘟囔。
“更像是……在观察一个罕见的、能够与它的‘底层疾病’进行交互的……共生体或病毒。”博士修正道,“它在学习,在评估我们的‘治疗’行为对宇宙规则体系的长期影响。那个送行的符号,或许不仅代表暂时的容忍,更代表我们被纳入了一个……长期的观察实验。”
这个认知让所有人都感到一阵莫名的寒意。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生死,可能都只是某个冰冷宏大存在实验记录上的一行数据。
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航行数日后,方舟内部的规则编译单元和新型传感器,开始捕捉到一些异常的读数。并非来自外部的注视,而是来自亚空间本身的深处。
起初只是些微弱的、断断续续的 “回声” 。它们并非电磁波或引力波,而是某种……规则结构振动的残留印记。就像在空荡的山谷中大喊一声,听到的不仅是自己的回声,还有山谷本身结构所赋予的、独特的混响和音色。
林墨立刻被这些“回声”吸引。在他的“蓝图”视角下,这些回声不再是杂乱无章的噪音,而是承载着信息的、残缺的“规则化石”。他让博士将传感器灵敏度调到最大,并尝试用规则编译单元发射极其微弱的、特定频率的秩序脉冲,去“叩问”这片亚空间的深处。
奇迹般地,这一举动得到了回应。
更多的“回声”被激发出来,如同沉睡的尘埃被光线照亮,开始在方舟周围的无形帷幕上,投射出模糊而扭曲的 “影像”。
那并非视觉意义上的图像,而是直接作用于意识层面的、关于规则结构剧烈变动的 “印象”:
· 印象一:一张“网”。一张庞大、和谐、充满流光溢彩的、由无数规则线条交织成的巨网,代表着宇宙某个古老时期稳定而有序的规则结构。
· 印象二:一道“裂痕”。并非“虚空之茧”那种污浊的脓包,而是一道极其锐利、极其突然、仿佛由绝对的力量强行“撕开”的边界。裂痕的另一端,并非虚无,而是涌动着某种……异彩纷呈,却与巨网规则格格不入的、充满侵略性的秩序流光。这就是“冲击”的瞬间?!
· 印象三:剧烈的“颤抖”。整个规则巨网在接触那道异种秩序流光的瞬间,发生了剧烈的、痛苦的痉挛。网络的某些部分被“污染”,颜色变得浑浊;某些部分被强行撕裂,化作碎片(共鸣体的诞生?);而网络的整体,则开始释放出一种灰白色的、带着抹除意味的“潮汐”(虚妄之潮的启动?)。
这些“印象”支离破碎,转瞬即逝,并且充满了痛苦与混乱的基调,与林墨在“共鸣体”内部感受到的如出一辙。但它们更加古老,更加接近事件的原点。
“我们正在穿越的这片亚空间区域……它本身,就是那场古老‘冲击’的记忆载体!”范因斯坦博士的声音带着发现宝藏般的激动,“亚空间并非完全空无,它渗透着现实宇宙的规则基础。当年那场冲击过于剧烈,其‘震动’的余波,被烙印在了亚空间的结构本身,形成了这些规则的‘化石’或者说……‘伤疤记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