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锚点Zero-Seven平台,变成了一个巨大而精密的“手术室”与“孵化器”的结合体。一方面,自动化工程单元如同忙碌的免疫细胞,修复着“虚妄之潮”带来的规则性创伤,加固着平台的结构;另一方面,针对“秩序方舟”的深度改造和团队成员的恢复与提升,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
林墨的恢复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创世蓝图”的深度实践。他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工具或知识,而是尝试将其作为一种“存在方式”来融入自身。意识空间内,破碎的“心象闭环”没有简单地修复,而是依照“蓝图”中关于信息结构优化与动态平衡的原理,进行着缓慢的重构。那些裂痕处,生长出了更加复杂、更具韧性的规则脉络,如同树木受伤后形成的愈合组织,反而比原先更加坚固。源血之种的力量被引导着,不再是简单的生命能量喷涌,而是按照某种更深层的生命信息编码,更精细地滋养着他的**和精神。
这个过程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和风险,意识结构的重塑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人格解体或认知混乱。凌霜的灵能始终如一盏明灯,在他意识深处最黑暗、最混乱的区域提供着锚定和指引。她的存在,成了林墨进行这场危险“自我编译”时,最重要的外部参照系和情感稳定器。
数日之后,当林墨再次睁开双眼时,他的气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少了几分之前的锐利,多了几分深沉的包容与一种近乎非人的理性洞察力。他的瞳孔深处,偶尔会闪过一瞬而逝的、复杂的几何光流,那是“蓝图”视角与他自身感知深度融合的外在表现。他抬起手,指尖在空中虚划,一道稳定、和谐、仿佛本身就属于宇宙规则一部分的淡金色光痕悄然浮现,久久不散——这是他对局部规则进行“编译”稳定度大幅提升的标志。
“感觉如何?”凌霜轻声问道,她能感觉到林墨精神世界的风暴已经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不可测的平静海洋。
“像是……换了一副更适应这个世界底层代码的‘眼睛’和‘手’。”林墨微微一笑,握了握她的手,传递着感激与安心,“准备好了。”
与此同时,方舟的改造也接近尾声。吴庸和小李几乎不眠不休地监督着整个过程。除了之前计划的、基于“蓝图”理论的原型“规则编译单元”被成功安装并完成初步调试外,方舟还加装了一套全新的 “共鸣缓冲矩阵” 。这套系统是范因斯坦博士根据对“回响节点-Alpha”治疗数据的研究,设计出来专门用于抵御和疏导“共鸣体”规则辐射以及可能存在的、更深层次规则冲突的防护层。它能在船体周围形成一个动态的、可自适应调节的规则“阻尼场”,极大降低外部规则污染对舰体和乘员的直接冲击。
“这下咱们的‘老伙计’可真成了个刺猬了,”吴庸抚摸着控制台上新增的、散发着幽蓝光芒的矩阵控制界面,语气中带着自豪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硬的软的防御都齐活了,就不知道前面等着咱们的是什么。”
“无论如何,总比赤手空拳去闯龙潭虎穴强。”小李检查着升级后的传感器阵列,它们现在能捕捉到更宽频谱的规则波动,甚至能对某些高维信息结构进行初步成像。
范因斯坦博士则沉浸在最后的资料整合与推演中。他将从“虚空之茧”、“回响节点-Alpha”收集到的所有数据,林墨带回的关于“虚妄之潮”底层逻辑的惊鸿一瞥,以及对“信息指纹”的最新破译进展,全部整合进一个庞大的动态模型中。这个模型试图描绘出“冲击”、“共鸣体”、“虚妄之潮”以及那个未知造物主之间的可能关联图景。
“有一个初步的、但尚未验证的猜想,”在出发前的最后一次简报会上,博士分享了他的发现,“‘信息指纹’的结构,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某些极其微弱的、被称为‘原始规则印记’的异常区域,存在统计学上的显着关联。这些区域……恰好与我们计算出的几个古老坐标,包括‘起源之影’,有所重叠。”
这意味着,他们寻找的“冲击”源头,可能远比想象中古老,甚至可能追溯到宇宙的极早期!
“我们可能不是在探寻一次近代的‘事故’,”林墨沉吟道,“而是在回溯一场……创世之初就埋下伏笔的……‘先天疾病’?”
这个猜想让目标变得更加沉重,也更具吸引力。
终于,出发的时刻到来。修复并升级完毕的“秩序方舟”如同蓄势待发的银色箭矢,静静悬浮在泊位中。林墨、凌霜、吴庸、小李站在舰桥上,神情肃穆。
“逻辑锚点的自动防御系统已提升至最高级别,我会进入深度静默模式,尽可能降低被‘虚妄之潮’再次锁定的概率。”范因斯坦博士的影像说道,“祝你们好运。记住,你们携带的不仅是探索的使命,更是……可能改变宇宙命运的火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