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方舟”拖着残破的舰体,如同一位历经鏖战、遍体鳞伤的骑士,缓缓驶入逻辑锚点内部Zero-Seven平台的专用泊位。与离开时相比,它外壳上新增的灼痕、扭曲的装甲板以及偶尔闪烁的电弧,无声地诉说着在“沉寂回廊”经历的凶险。
泊位周围,自动维修臂如同机械的触手般缓缓探出,开始对接方舟的受损区域,进行初步的结构稳定和外部损伤评估。平台内部柔和的光线洒在舰桥上,映照着几张疲惫却带着深思的脸庞。
舱门开启,林墨第一个走下舷梯,脚步略显虚浮。深度连接规则之海带来的精神负荷远超乎想象,若非“心象闭环”和源血之种的支撑,他的意识恐怕早已在那片怒海中迷失。凌霜紧随其后,她的脸色也有些苍白,灵能过度消耗的后遗症尚未完全消退,但她依旧保持着警惕,目光扫视着熟悉的平台环境。吴庸和小李则需要留下来,配合平台工程师进行更详细的损害评估和紧急维修。
范因斯坦博士的意识副本早已将初步分析报告发送至平台主控中心。“直接去分析室,”博士的电子音在内部通讯中响起,“我们需要尽快整合所有数据,尤其是林墨带回来的那些……颠覆性认知。”
分析室内,巨大的全息星图悬浮在中央,原本代表“沉寂回廊”和“虚空之茧”的区域被高亮标记,周围环绕着大量不断滚动、更新的数据流和理论模型。林墨带回的关于规则冲突、异种规则污染、集体意念的信息,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在博士建立的模型库中激起了滔天巨浪。
“首先,确认一个重要推论,”博士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全息影像上展示出复杂的规则拓扑结构图,“根据林墨感知到的‘规则伤疤’形成过程——即原有秩序被‘冲击’撕裂并污染——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共鸣体’之间所谓的‘共鸣’,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同源创伤的、规则层面的‘感染共振’。”
影像变化,模拟出几个不同的、但内部同样混乱的规则结构体,它们之间延伸出扭曲的、代表规则信息交换的连线。
“它们并非主动沟通,而是因为共享相似的‘创伤模式’和‘异种规则污染’,导致其内部规则的振动频率在特定波段产生耦合。一个‘共鸣体’的剧烈活动(比如我们遭遇的攻击),会像在池塘中投入石子,通过这种‘共振’将波动传递给其他‘共鸣体’,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吸引它们靠近。”
凌霜蹙眉:“这意味着,我们如果再次对一个‘共鸣体’采取激烈行动,可能会惊动更多的‘它们’?”
“可能性极高。”博士确认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共鸣体’有时会表现出集群性。它们并非有组织的军队,而是一群被相同病痛折磨、相互间无意识传递着痛苦的病人。”
这个比喻让分析室内的气氛更加凝重。
“其次,关于你带回来的那些模糊坐标。”博士将星图放大,几个微弱的光点在浩瀚的星海中闪烁,它们的位置飘忽不定,仿佛信号受到严重干扰。“这些坐标并非稳定的空间位置,更像是……规则创伤在宇宙背景辐射上留下的‘涟漪印记’。它们指向的,确实是其他的‘规则伤疤’,也就是其他‘共鸣体’。”
其中一个光点,相较于其他几个,显得稍微稳定和清晰一丝,其规则涟漪的“频谱”也与“虚空之茧”有微妙的相似之处,但又存在明显差异。
“这个目标,我们暂时标记为‘回响节点-Alpha’,”博士指向那个光点,“根据模型推算,它可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病变期,内部的规则冲突或许没有‘虚空之茧’那么极端狂暴。理论上,它可能是一个更理想的……研究乃至‘治疗’实验对象。”
“治疗……”林墨低声重复着这个词,目光紧锁着那个名为“回响节点-Alpha”的光点。在亲身感受过“虚空之茧”那无尽的痛苦后,这个词语在他心中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分量。
“但这需要方法,林墨。”博士的语气严肃起来,“你之前的‘秩序安抚’是一个方向,证明了非破坏性干预的可能性。但这远远不够。要真正进行‘规则净化’,我们需要理解异种规则的‘语法’,需要能够精准识别并分离它们与原生规则的工具,需要一种能够稳定创伤规则结构、促进其‘愈合’的‘信息抗体’或‘规则粘合剂’。”
博士停顿了一下,全息影像上开始浮现出大量复杂到令人头晕目眩的数学公式、信息拓扑模型以及基于林墨“信息编织”能力推演出的几种理论上的“净化协议”。这些协议无一例外,都对精神力量的精细操控、对规则本质的理解深度以及对信息侧碎片的运用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基于你目前的能力,‘信息编织’更多是用于构建防御(如逻辑闭环)、进行有限的信息探查和干扰。要达到‘手术’级别的精度,你需要更深层次的进化。你需要真正理解‘信息’如何构建‘现实’,如何从根源上影响甚至重塑局部规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