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方舟”再次启程,驶离了逻辑锚点 Zero-Seven 平台的温暖光晕,如同一枚银灰色的梭镖,投向名为“沉寂回廊”的黑暗。与以往任何一次航行都不同,这一次,船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源于认知的凝重。他们不再是盲目地逃亡或被动地应对,而是主动走向已知的、却更加深邃的威胁。
舰桥内,气氛专注而肃穆。经过平台资源的彻底修复和范因斯坦数据库技术的强化,方舟已然脱胎换骨。银灰色的秩序合金装甲下,能量脉络隐隐流转,散发出比以往更加稳定和内敛的气息。船首的“秩序投射器”经过重新校准和能量回路优化,其尖端偶尔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乳白色电弧,仿佛随时能撕裂规则。
林墨端坐于驾驶座,他的脸色依旧带着一丝重伤初愈的苍白,但眼神却如同经过淬火的星辰,沉静而深邃。他的意识不再完全向外扩展,而是部分内敛,持续“倾听”着那个来自“沉寂回廊”方向的、独特的“歌声”。那声音如同某种古老而巨大的机械在真空深处低频率运转,带着一种非生命的、却令人心神不宁的规律性。
在他的指导下,范因斯坦博士和凌霜合作,利用“共鸣金”和数据库中的灵能技术,成功制造出了一个临时性的“共鸣感应器”——一个由无数细微银色丝线缠绕成的、不断缓慢自旋的复杂几何体,悬浮在林墨身旁。它能微弱地放大林墨捕捉到的“共鸣体”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可视的能量波纹,显示在副屏幕上。
“航路清晰,已进入‘沉寂回廊’外围引力扰动区。”吴庸汇报着导航数据,声音平稳。经历了多次生死考验,他已成长为一名沉稳的驾驶员。
“所有系统运行正常,能源储备98%。”小李检查着工程面板,语气中带着对新装备的信心。
“沉寂回廊”并非如其名那般死寂。相反,这里的景象诡异而壮丽。没有恒星的光芒,也没有星云的绚烂,只有无边无际的、缓慢旋转的暗物质尘埃带,如同宇宙的黑色纱幔。这些尘埃带中,偶尔会闪现出一些巨大无比的、由未知力量塑造的几何结构——完美的立方体、旋转的克莱因瓶、不断自我复制的分形山脉……它们如同被遗忘的神明留下的玩具,静静地漂浮在黑暗中,散发着微弱的、非自然的光泽。这里的规则背景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惰性”,仿佛时空本身都变得粘稠而迟钝。
“检测到高浓度惰性规则背景,物理常数出现轻微偏移,能量传导效率下降15%。”编辑器传来环境分析报告。
“‘歌声’强度在增加,方向确认。”林墨闭目感应着,同时将一组更精确的坐标输入导航系统。
方舟调整航向,如同潜入深海的潜水器,小心翼翼地驶入那片由暗物质尘埃和诡异几何体构成的迷宫。能见度极低,传感器也受到强烈干扰,只能依靠林墨的感知和共鸣感应器的指引。
航行了数小时后,前方的景象骤然变化。
暗物质尘埃带如同被一只无形之手拨开,露出了一片相对干净、却更加令人不安的空域。空域的中心,悬浮着一个巨大的物体。
那是一个……“茧”。
一个由纯粹黑暗构筑的、不断蠕动、变幻的巨茧。它的大小堪比一颗小型行星,表面并非光滑,而是布满了无数不断开合、旋转的“眼睛”——那些并非生物的眼睛,而是一个个不断生成又湮灭的微型时空漩涡,每一个漩涡内部都映照出截然不同、光怪陆离的规则景象。巨茧的周围,空间呈现出不自然的扭曲,光线在靠近它时会发生诡异的偏折和色散,仿佛连“观看”这一行为本身都被它影响和污染。
而那股低沉、规律、非生命的“歌声”,正是从这个巨大的“虚空之茧”内部发出的!共鸣感应器上的能量波纹瞬间变得剧烈而清晰,几乎要超出显示范围。
“就是它……”凌霜看着舷窗外那令人心智动摇的巨物,感觉自己的灵能都在微微震颤,那是面对更高层级存在时的本能反应。
“这……这就是‘共鸣体’?”吴庸声音干涩,眼前的景象超出了他想象的极限。
“数据库中没有类似记录……但其能量特征与理论模型高度吻合,规则扭曲程度……远超预估。”范因斯坦博士的声音也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
林墨缓缓睁开双眼,凝视着那个“虚空之茧”。他的信息感知如同最细微的探针,尝试穿透那层不断变幻的黑暗表层。他“看”到了更加本质的东西——
这个“茧”并非实体,它是由无数相互纠缠、冲突的异种规则强行糅合在一起的、极不稳定的“规则聚合物”。它就像一个不断试图自我修复、却又因内部矛盾而不断崩坏的伤口,持续散发着扭曲现实的“辐射”。而那些“眼睛”,正是其内部规则剧烈冲突、试图寻找宣泄口而形成的临时性时空奇点。
它确实在“唱歌”,但那“歌声”是其内部规则剧烈摩擦、碰撞产生的“噪音”,是痛苦与混乱的交响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