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块钱静静地躺在林墨的银行卡里,像一小块投入枯井的石头,虽然激起了些许涟漪,但远远不足以填满那深不见底的幽暗。母亲的药费暂时续上,拖欠的房租也得以结清,生存的警报暂时解除,但林墨内心并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相反,超市门口那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像一道冰冷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他的意识里。
“世界编辑器”不是无所不能的许愿机,而是一把极度危险的双刃剑。每一次挥舞,都可能被锋利的刃口反伤。“因果反噬”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能以任何形式、在任何时间降临的具体威胁。使用这股力量,如同在万丈深渊之上走钢丝,每一步都必须精确计算,每一次呼吸都需要权衡利弊。
然而,危机感并未熄灭他探索的**,反而像是一种催化剂,让他变得更加冷静、更加谨慎,也更加渴望真正理解和掌握这股力量。简单的“推演”和引导“巧合”,只能解一时之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如履薄冰的处境。他需要更强大的依仗,需要更深层次地理解编辑器的奥秘,需要……一个真正属于他的“作品”。
“微小创造”功能,如同潘多拉魔盒上的最后一道锁,散发着无法抗拒的诱惑。创造什么?如何创造?创造的后果又将是什么?这些问题取代了生存压力,成为日夜萦绕在他心头的核心议题。
他首先需要确定创造的方向。直接创造金钱或贵金属?风险太高,且意义不大。因果反噬的强度很可能与创造物的世俗价值直接相关,得不偿失。创造有形的、具有强大力量的武器或道具?比如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或一件刀枪不入的护甲?这听起来很诱人,但且不论如何解释其来源,其本身就像黑暗中的灯塔,必然会引来无数贪婪和探究的目光,将他拖入更危险的漩涡。
经过数天的深思熟虑,并结合自身最熟悉、也最易于隐藏的领域,林墨最终确定了一个大胆而巧妙的方向:创造知识。
确切地说,是创造一本看似古老、来历神秘,但实则蕴含了某种真实、可验证且具有潜在价值的“知识”的书籍。知识是无形的,但其影响力可以像种子一样,悄无声息地播撒,在时间的土壤中慢慢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分散的,引发的因果扰动可能更为缓和。而且,作为一名图书馆管理员,他对书籍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掌控力,便于他进行操作和观察。
他决定创造一本《基础导引术》。
顾名思义,这是一本引导人体气息、锻炼精神、强化体魄的基础法门。它不能写得过于玄奥晦涩,如同天书,否则无人能懂,最终只能沦为废纸;也不能太过普通直白,像市面上常见的健身手册,那样就失去了“创造”的价值和独特性。它需要看起来像那么回事,披着古老智慧的外衣,甚至……真的能起到一些微弱但切实可行的效果。
目标明确后,林墨进入了近乎疯狂的准备阶段。他利用图书馆管理员的身份便利,如饥似渴地查阅了大量相关典籍:从《道藏》中的炼丹服气篇,到中医的经络穴位学说;从传统的武术桩功心法,到现代的运动生理学、心理学甚至神经科学着作。他强大的信息吸收和逻辑整合能力得到了极致发挥。海量的、看似无关的知识点被他汲取、提炼、去伪存真,然后尝试着编织成一个逻辑上能够自洽的粗糙体系。
他构想的《基础导引术》,核心在于通过特定的呼吸节奏(深、长、细、匀)、简单的意念观想(如引导一股暖流在体内循行)以及与之配合的、舒缓的肢体动作(类似简化版的太极起手式),来调动和增强人体内本就存在的“生物能量”(他谨慎地避免使用“灵气”、“元气”这类过于玄幻的词汇)。他强调循序渐进、顺其自然,将效果设定为温和而缓慢的——初期可能是改善睡眠、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长期练习或许能让人精神焕发、体魄强健,但绝不可能出现徒手裂石、御气飞行这种超自然现象。这更像是一种高级的、体系化的身心锻炼方法,类似于经过科学包装的气功或冥想术。
理论框架初步搭建起来后,接下来是更关键的载体创造。他需要一本足以以假乱真的“古书”。这难不倒他。他再次动用编辑器的推演功能,花费了0.5单位能量,筛选出了一家信誉良好、擅长做旧工艺的仿古文具作坊。他匿名订购了一批经过做旧处理的空白线装书页和与之配套的深蓝色土布封面材料。
东西到手后,他化身成为最严谨的工匠。他查阅了明代刻本的字形特征,购买了传统的油烟墨块,又别出心裁地用浓茶、少量颜料和一点点黏土,自行调制出一种颜色深沉、带有颗粒感的“古墨”。在出租屋那盏昏黄的台灯下,他屏息凝神,用一支小楷毛笔,以一种刻意模仿明代匠人刻板字迹的笔触,小心翼翼地将《基础导引术》的内容一字一句地誊写到书页上。他故意在某些地方制造轻微的晕染,在书页边缘模仿出虫蛀的痕迹,甚至用细砂纸轻轻打磨封面,使其呈现出自然磨损的质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