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语议会”的首次全体会议,并非在某个物理殿堂中举行,而是悬浮于“星语”网络核心构建的一片意识深空。无数文明的光辉以数据流、灵能印记和纯粹概念的形式汇聚于此,编织成一幅浩瀚而斑斓的星图。林墨的意识体立于这片星图的中央,他能感受到来自数百万个世界的注视,其中有好奇,有期待,有深深的忧虑,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范因斯坦博士的虚拟投影正在展示“基石探针”传回的、令人不安的数据流。巨大的全息影像中,代表宇宙基础规则的数学结构——那些本应永恒不变的常数和相互作用力场——呈现出一种细微但确凿无疑的“疲劳”波纹,如同承重过度的金属发出的低频嗡鸣。
“诸位,‘劳损’并非局部现象,”范因斯坦的声音透过意识翻译器,回荡在每一个参会者的感知中,“它呈现系统性、关联性特征。引力的微弱涨落,会引发强核力的相应震颤;光速结构在某些高能背景下,出现了理论上不应存在的‘粘滞’效应。这并非某个单一规则的崩溃,而是支撑我们存在基座的、所有规则之间协调性的整体衰减。”
影像切换,展示出几个因规则劳损而提前步入热寂或发生物理规律紊乱的边远星系,触目惊心。
“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一个来自高度科技化文明“锐进联合体”的代表,其意识流如同锐利的刀锋,“建议立刻启动‘规则加固’工程,集中‘星语’网络算力,在劳损最严重的区域强行注入秩序,稳定结构!”
“鲁莽!”一个形态如同古老树木、意识温和而悠长的“森之民”代表反驳,“强行干预未知的根基过程,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连锁反应。我们应当更深入地观察,理解这‘劳损’的本质。或许,这是宇宙生命周期的一个自然阶段。”
“自然阶段?”锐进联合体的代表针锋相对,“等待观察的结果,可能就是整个系统的缓慢崩溃!‘摇篮’的警告已经指明,‘回响将临’!我们没有无限的时间去从容研究!”
议会中顿时泛起无数意识流的涟漪,赞同、反对、担忧、提出折中方案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嘈杂的信息海洋。凌霜站在林墨身侧,她的灵能感知敏锐地捕捉着这片意识海洋下的暗流。她低声对林墨说:“分歧很大。锐进派要求立刻行动,保守派主张谨慎,还有更多文明在观望,它们的恐惧如同暗礁。”
林墨点了点头。他理解这种分歧。面对一个可能危及整个宇宙的、根源未知的威胁,没有统一的应对方案是正常的。他抬起手,并未提高声调,但一股经由“创世蓝图”权限微调过的信息流平静地扩散开,如同在喧嚣的海面上投下了一颗定石,瞬间吸引了所有意识的关注。
“诸位,”林墨的声音平和而坚定,“争论是必要的,但行动也同样不可或缺。在找到根本解决方案之前,我们至少可以做两件事:第一,建立基于‘基石探针’数据的宇宙健康早期预警系统,尽可能延缓劳损的灾难性后果;第二,我们必须立刻着手,亲自去验证‘摇篮-0923’的警告。”
全息影像聚焦到那个神秘的坐标——“摇篮-0923”。
“我们对‘摇篮’所知甚少,仅从‘架构师’共享的有限资料中得知,它们是宇宙初始化时期遗留的某种……‘记录节点’或‘稳定锚点’,”林墨继续道,“它们通常沉默,只在极端情况下发出预警。‘基石动摇’印证了我们的发现;‘回响将临’指向一个迫近的威胁;而‘寻找共鸣之心’……这可能是关键。”
他环视着这片意识的星图:“我提议,组建一支侦察小队,即刻前往‘摇篮-0923’。我们需要最顶尖的科学分析能力,对潜在危险的应对能力,以及对‘共鸣’概念可能蕴含的、超越纯物理规则现象的感知能力。”
人选很快确定。范因斯坦博士负责科学解析与数据建模;凌霜凭借其进化后的星银灵能,负责感知环境中的异常灵能波动与潜在威胁;吴庸则带领一支精干的工程战术小组,负责航行、后勤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快速工程技术支持。小李留守,协调“星语议会”的日常运作并与“虚妄之潮”保持必要沟通。
侦察船“潜渊号”是一艘专门为探索高维复杂环境和未知规则区域设计的舰船,其外壳流动着吸收探测的能量涂层,引擎可以在现实与数据缝隙间进行短促而隐蔽的跳跃。
航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越是接近“摇篮-0923”坐标,周围的时空结构就越发显得……“陈旧”。并非破败,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古老感,仿佛这里的规则比宇宙其他部分更早地被“设定”,也更少受到后续生命与活动的影响。星辰稀疏,辐射背景异常低沉,甚至给人一种接近“宇宙边缘”的错觉。
“检测到规则结构趋于‘刚性’,”范因斯坦盯着传感器,“这里的物理常数外围,似乎包裹着一层极其稳定的‘绝缘层’,减缓了外部活动的影响,但也可能……隔绝了内部的一些东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