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劳损”的潜在危机与“摇篮-0923”传来的残缺警告,如同两片沉重的阴云,笼罩在刚刚步入相对平静期的守望者纪元上空。林墨的指令迅速转化为整个网络高效运转的动力,“星语议会”的筹建与“基石探针”的研发,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一、基石探针:触摸宇宙的脉搏
设计一种能够探测规则基础结构“健康状况”的工具,其难度远超以往任何工程项目。这并非测量能量或物质,而是要去量化“规则”本身的“韧性”与“活力”。范因斯坦博士将其比喻为“试图用一把尺子去测量思想的速度”。
研发团队以范因斯坦博士为核心,林墨提供“创世蓝图”的底层规则支持,凌霜则凭借其超凡的灵能感知,作为探针设计的“生物校准基准”。吴庸和小李带领的工程团队,则负责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以实际建造的、能承受极端规则环境的技术装置。
探针的设计原理极为精妙:它本身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规则共振体,其核心是一个被特殊力场包裹的、处于叠加态的微观“规则奇点”。当探针被发射至目标空间区域后,它会以极其温和的方式,与周围最基础的规则“织构”(时空、量子场、基本力承载结构)产生共振。
关键在于分析共振的反馈。
· 健康的规则织构:反馈信号会呈现出一种和谐、富有弹性的波动,如同轻敲一块优质的水晶,回响清越而悠长。
· 出现劳损的规则织构:反馈信号则会变得沉闷、迟滞,甚至出现不和谐的“杂音”和“断裂感”,仿佛敲击一块内部布满细微裂纹的玻璃。
探针将把这些极其细微的共振差异,转化为可以被“星语”网络解读的数据流。整个过程必须极度小心,任何过度的干扰都可能像用力过猛的听诊器,反而加剧规则结构的损伤。
经过数个标准周期不眠不休的攻坚,第一代 “基石探针-阿尔法” 终于建造完成。它并非庞大的舰船,而是一个仅有小型穿梭机大小的、流线型的银白色构造体,表面覆盖着不断变幻的柔和光晕,那是内部规则奇点与外界环境持续进行微共振的外在表现。
首次测试选择在守望者中枢附近一片规则背景稳定、已被充分研究的空间进行。探针无声地滑出泊位,悬停于虚空之中。随着林墨启动指令,探针表面的光晕骤然变得深邃,一股无形无质、却让所有具备规则感知能力的存在都为之屏息的共振波,以它为中心,轻柔地扩散开来。
数据如涓涓细流,开始汇入范因斯坦博士的阵列。
“信号接收稳定……开始解析……”博士的电子音带着罕见的紧张。
片刻之后,初步结果呈现在主控全息台上。代表规则健康度的光谱,在大部分区域呈现出悦目的、代表“强健”的蔚蓝色。然而,在几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微观规则的节点处,却隐约泛起了一丝丝极其淡薄、却无法忽略的、代表“脆化”的暗红色纹路。
“确认了,”凌霜闭上眼,她的灵能比传感器更清晰地“听”到了那些节点传来的、细微却真实的“疲惫”叹息,“规则的基础……确实存在我们之前无法察觉的‘暗伤’。虽然目前极其微弱,但……是确实存在的。”
第一次实证,证实了宇宙“劳损”并非臆测。这为未来的监测和(如果可能的话)干预,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二、星语议会:众生的声音
与此同时,“星语议会”的框架也在快速搭建。这并非一个物理意义上的集会场所,而是一个基于“星语”网络规则链接的、跨越时空的虚拟意识交流平台。
范因斯坦博士设计了复杂的协议,确保不同文明形态(碳基、硅基、能量体、规则生命)、不同意识层级(从星球级集体意识到个体科学家)都能以可理解的方式参与其中。议题的提出、讨论、修正到形成初步共识,整个过程都通过规则编码进行,公开、透明,且会被永久记录在网络的集体记忆库中。
议会的第一次非正式磋商,议题正是“规则劳损”与“摇篮-0923”的警示。
无数道意识,如同璀璨的星河,汇入这个新生的交流维度。
来自“翡翠航道”的、思维缓慢而深邃的规则生命体,用它们那如同地质变迁般悠长的“语速”,分享了对规则结构长期稳定性的独特观测。
来自G-817星系的、刚刚经历劫难重生的文明,代表以充满激情与紧迫感的“声音”,强调了主动应对潜在危机的重要性,并贡献了他们文明中关于材料疲劳和结构力学的全部知识,希望能类比于规则“劳损”。
来自遥远星云的、以引力波舞蹈进行交流的气态生命群落,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们能感知到宇宙尺度上引力的“微妙颤抖”,这与探针发现的“脆化”节点存在某种空间关联。
甚至有几个位于网络边缘、刚刚萌生初级意识的原始生命星球,它们的“声音”虽然模糊而简单,如同梦呓,却也传递出一种本能的、对生存环境变化的担忧与关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