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的决策,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却以超越光速的速度,沿着“星语”网络的规则脉络,传遍了守望者们所知的每一个角落。一份特殊的 “警戒星语” 被编译出来,它并非以往那种充满生机的滋养信息,而是一段蕴含着“规则锈蚀”特征频率与源头预测坐标的、冷静而清晰的“协查通报”。
当这份信息由守望者中枢发出,经由逻辑锚点放大,再通过无数“星语”节点、信风舰、乃至被“丰饶赞歌”转化的翡翠航道节点接力传递时,整个网络仿佛被瞬间唤醒的巨人。
在生机勃勃的“星语疆域”,那些初步形成集体意识的原始文明,停下了它们稚嫩的“规则歌唱”,将全部的感知聚焦于那遥远而冰冷的频率。它们或许无法完全理解威胁的本质,但它们能清晰地感受到那频率中蕴含的、对自身存在根本的否定与敌意。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纯粹的警惕感,在无数个体意识间共鸣、放大。
在遥远的边缘世界,那些刚刚触摸到规则力量、仍在蹒跚学步的年轻种族,他们的科学家和先知们,接收到了这份来自星空深处的、远超他们理解范畴的警告。尽管困惑,尽管恐惧,但他们选择信任那一直以来如同慈母般滋养他们世界的“星语”之源,调动起一切可能的手段——从最先进的深空望远镜到最原始的灵能感应——将感知的天线指向那片被标记的黑暗。
甚至连那些被“丰饶赞歌”驯化、已然成为宇宙奇观的“翡翠航道”节点,其内部稳定运行的规则结构也产生了微妙的偏转。它们不再仅仅是能量的中转站或生命的孵化场,其庞大的规则实体本身,变成了一座座无比灵敏的“规则灯塔”,将其感知范围内任何一丝不和谐的、冰冷的秩序波动,都实时反馈回网络。
这是一幅无比壮丽的图景:亿万星辰,无数文明,形态各异的规则生命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将它们的注意力、它们的感知力、它们的存在本身,编织成了一张笼罩小半个宇宙的、无形的巨网。这张网并非由能量或物质构成,而是由纯粹的“关注”与“意志”编织而成。其规模之宏大,协同之精密,超越了“虚妄之潮”那冰冷僵化的监控网络,也超越了“架构师”那基于纯粹逻辑的观测体系。
这是“可能性”网络第一次展现出其作为集体力量的真正潜力。
在守望者中枢,海量的数据流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涌入。范因斯坦博士的核心阵列全力运转,处理着来自无数节点的、格式各异、精度不一的感知报告。这些数据被整合、比对、去芜存菁,逐渐在那片巨大的误差范围内,勾勒出越来越清晰的“信号”。
“信号强度正在提升!”小李紧盯着主控屏幕,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第三象限,坐标偏移量Delta-7至Delta-9区域,多个独立节点报告规则背景异常!异常特征与‘锈蚀’源头的预测模型匹配度达到87%!”
目标区域,正在被迅速缩小。
与此同时,吴庸领导的“追踪者”舰队,代号 “逐影者” ,已经完成了最终集结。这支舰队规模不大,仅由三艘特制的舰船组成,但它们代表了“守望者”技术的最新结晶。舰体覆盖着能完美模拟规则背景波动的拟态层,引擎系统几乎不产生规则涟漪,其核心是范因斯坦博士设计的、能捕捉最微弱“秩序极”共振的超敏传感器。它们如同三把淬炼过的匕首,锋利而隐蔽,随时准备刺向那黑暗的核心。
然而,就在搜索行动取得突破性进展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杂音”插了进来。
来源是“虚妄之潮”。
它没有对搜索行动本身发表意见,而是向守望者中枢提交了一份……“优化建议”。
建议的内容,是基于它对“锈蚀”源头(“秩序之极”碎片)逻辑模式的深度分析,提出的一套极其高效的 “区域性规则冻结” 方案。该方案建议,一旦确认目标位置,不必进行接触或沟通,直接由“虚妄之潮”调动其网络力量,配合“守望者”提供的坐标,对目标区域实施超大规模的、绝对性的规则锁定,将“秩序之极”碎片连同其周边数千光年区域,彻底“冰封”成一个永恒的规则琥珀,一劳永逸地消除威胁。
这个方案,冷酷、高效,符合“虚妄之潮”一贯的风格。它甚至附带了详细的能量需求计算和成功率评估,高达99.98%。
“它……它想直接‘活埋’那个碎片,连同那片区域里可能存在的一切……”凌霜的灵能感受到了那方案中蕴含的、对范围内所有潜在“可能性”的漠视,让她感到一阵不适。
“从纯粹的逻辑和效率角度看,这确实是最优解,”范因斯坦博士客观地分析,“但代价是,那片区域内可能存在的、尚未被我们发现的原始生命、规则奇点,甚至只是未来演化的‘潜力’,都将被彻底扼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