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贵妃佟佳氏身边的文书侍女,清悦在承乾宫的地位瞬间变得不同。她不再住在普通的宫女排房,而是有了一间独立的小小耳房,虽然依旧简陋,但胜在清净。日常饮食份例也提了一个档次,甚至偶尔能得到一些贵妃赏下的、连低阶妃嫔都未必能时常享用的时新点心或瓜果。
表面上的待遇提升固然可喜,但清悦心知肚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她的工作内容从相对单纯的抄录、整理数据,扩展到了更核心的领域:协助梁嬷嬷处理一些日常文书往来,记录贵妃交代的事项,甚至偶尔在贵妃翻阅账册或礼单时,在一旁负责研墨、递笔,并随时准备回答询问。
这相当于从“数据分析员”晋升为了“高管助理”,接触到的信息层级和敏感度都大大提高。她必须时刻绷紧神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展现出足够的价值,又不能显得过于锋芒毕露,抢了梁嬷嬷或其他资深宫女的风头。
梁嬷嬷对她的教导也更为深入和直接,不再局限于宫规礼仪,更多的是承乾宫的处事哲学和宫中各方势力的微妙关系。“娘娘协理六宫,看似风光,实则处处需平衡。皇上重孝道,太后那边的事,永远是头等大事。各宫主位,如宜妃、荣妃等,面上和睦,底下……你需得心中有数,但嘴上务必把严。”
清悦将这些教诲一一记下,并结合自己前世的职场经验加以理解消化。她将承乾宫视为“集团总部”,贵妃是“常务副总裁”,各宫妃嫔是“各分公司经理”,而太后和皇帝,则是“董事长”和“CEO”。这种类比让她更能把握其中的利害关系。
这日,贵妃吩咐下来,要将往年一些赏赐给宗室勋贵家眷的礼单进行整理归档,并拟出一份今年中秋节的赏赐预案框架。这活儿繁琐且需要极强的条理性和对各方关系的了解。
梁嬷嬷将任务交给了清悦,并指派了一个叫锦书的二等宫女从旁协助。锦书在承乾宫多年,对旧例和各家关系颇为熟悉,但性子有些慢,做事不够利落。
清悦明白,这是梁嬷嬷在考验她的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水平。她没有摆出“钦差”的架子,而是客气地对锦书说:“锦书姐姐,旧例您最熟,这往年礼单的梳理和各家关系的提点,就要多仰仗您了。我来负责记录和整理,咱们分工合作,尽快给娘娘和嬷嬷拿出个章程来。”
她将繁琐的查阅工作(锦书的强项)和需要归纳创新的预案框架(自己的强项)做了合理分工,并明确了各自的责任。锦书见清悦尊重自己,安排得当,也欣然接受。
两人合作之初,进度缓慢。锦书习惯性地事无巨细,常常在一个细节上纠结半天。清悦看在眼里,不急不躁,而是利用自己设计的表格,先将礼单的关键信息(赏赐对象、时间、物品类别、价值等级)提取出来,形成清晰的数据库。然后,她再拿着这个“数据库”去和锦书讨论,引导她聚焦于规律总结和关系亲疏的判定,而不是陷入具体物件的泥潭。
“姐姐您看,根据近三年的记录,对几位王爷福晋的赏赐,似乎更侧重绸缎和首饰,而对几位大学士家眷,则偏重文房雅玩和古籍。这是否意味着赏赐需考虑受赏对象的身份喜好?”清悦用数据说话,启发式提问。
锦书恍然大悟:“对对对!妹妹心思真细!确实如此!”
这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清悦还时不时地给锦书倒杯水,夸赞她“经验老道”,让锦书干劲十足。不过三五日功夫,一份条理清晰、既有旧例依据又有新意建议的中秋赏赐预案框架就摆在了梁嬷嬷的案头。
梁嬷嬷仔细审阅后,眼中露出满意的神色,对贵妃回禀时,特意提到了清悦“善于梳理,懂得协作,事半功倍”。
清悦在承乾宫逐渐站稳脚跟,但她深知“人红是非多”的道理,愈发低调。然而,有些麻烦,不是你想躲就能躲开的。
这日,内务府派人送来一批新到的江南贡缎,供贵妃先行挑选。负责送料子的是内务府的一个管事太监,姓钱,面相圆滑,言语间透着精明。清悦奉命在一旁记录贵妃选定的花色和数量。
贵妃挑选时,随口问了几句这批料子的成色和产地。钱太监对答如流,但清悦凭借HR阅人无数的直觉,感觉这钱太监的眼神有些闪烁,尤其在回答某个特定产地的问题时,语气有瞬间的不自然。她留了心,但并未表露。
挑选完毕,钱太监退下后,贵妃又拿起一匹料子看了看,微微蹙眉:“这匹湖绉,说是苏州上品,本宫瞧着,光泽似乎比往年略逊一筹。”
梁嬷嬷接过去细看,也有些迟疑:“娘娘说的是,奴婢也觉得有些异样,但具体又说不上来。”
清悦心中一动,想起刚才钱太监的异常。她壮着胆子,上前一步,轻声道:“娘娘,嬷嬷,奴婢在家时,曾听长辈提过,辨别湖绉可对着光看其纹理是否均匀细密,再用手感其滑腻度与垂坠感。可否容奴婢细看一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