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从狼烟北平开始 > 第42章 戏箱藏锋与市井藏情

从狼烟北平开始 第42章 戏箱藏锋与市井藏情

作者:周赫煊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10:42:16

天刚蒙蒙亮,沙河渡口的雾气还没散,周明远已将戏箱捆在驴车侧面。他的军靴踩过满地碎冰碴,发出细微的脆响,这声音在寂静的渡口格外清晰。程蝶衣正用粗布擦拭虞姬戏服的水袖,指尖沾着的滑石粉在晨光里簌簌飘落 —— 这是戏班老规矩,穿戏服前得扑粉防污,此刻倒成了掩盖电台零件反光的妙招。“城里的广和楼后台,还留着我当年的化妆盒。” 他忽然开口,声音里藏着不易察觉的怀念,“里面的银簪子,能撬开最紧的木箱锁。” 说话时,他的目光越过河面,似乎看到了记忆中广和楼后台那斑驳的镜子和堆满油彩的化妆台。

段小楼抱着月琴坐在车辕上,琴身的红绸被露水打湿,倒显得那道裂痕愈发醒目。这道裂痕是去年在郊外义演时,为保护戏班与地痞搏斗留下的。“等过了检查站,我先去大栅栏找徒弟们。” 他用袖口蹭了蹭琴弦,“听说他们在天桥搭了个草台,靠唱野戏换俩窝头。” 文三儿正给驴套上遮着 “戏班道具” 布帘的夹板,闻言回头啐了口:“别提天桥!上次路过看见日本兵抢戏服,那小徒弟抱着行头哭,被打得满脸是血。” 他边说边想起那惨状,眼眶不禁微微发红,手上的动作也重了几分。

方景林骑着辆旧自行车赶来,警服换成了灰布长衫,袖口却还留着熨烫的折痕。他的额头上还沾着赶路时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伪警察署刚换了沈万山当署长,” 他把一张伪造的戏班路条塞进周明远手里,“这人贪财,等下过岗哨时提我的名字,再塞两包哈德门,保准放行。” 他的指尖划过路条上 “和顺班” 的假戳,忽然压低声音,“徐金戈的锄奸团最近要动手,咱们得离他们的行动远点。” 说话时,他警惕地环顾四周,生怕被人听见。

驴车刚到西直门 checkpoint,刺鼻的煤烟味就混着吆喝声扑面而来。岗楼里的伪军探出头,三角眼在戏箱上扫来扫去,眼神里满是怀疑。文三儿赶紧递上烟,嘴里念叨着 “给日军司令部送新戏服,耽误了太君看戏可担待不起”,周明远趁机把路条塞过去,布兜里的银元硌得掌心发疼。那银元是大家凑了许久才攒下的,每一枚都承载着希望。伪军掂量着烟盒,突然朝程蝶衣努嘴:“你,唱段《贵妃醉酒》听听。”

程蝶衣刚要开口,段小楼突然拨动琴弦。“海岛冰轮初转腾 ——” 清亮的唱腔裹着晨雾飘起来,程蝶衣顺势抬手作势,水袖扫过戏箱时,指尖飞快地按了按夹层里的零件。他的动作看似自然,实则小心翼翼,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大家的安危。伪军看得直咧嘴,挥挥手放行:“滚吧滚吧,别耽误老子打牌。” 驴车刚过岗楼,周明远听见身后传来打骂声 —— 是个卖红薯的小贩没给 “孝敬”,被伪军踹翻了担子。那小贩的哭喊声在空气中回荡,刺痛着每个人的心。

进了城,街面比想象中更萧条。粮店大门紧闭,门板上贴着 “日军管制” 的封条,几个妇人抱着空布袋蹲在门口哭。她们的脸上写满了绝望,泪水在脸颊上留下一道道痕迹。文三儿指着街角:“看见没?那就是‘共和面’的摊儿。” 周明远望去,黑褐色的粉末里混着沙粒,摊主用粗秤称着,旁边的人攥着钱排队,眼里满是麻木。“上个月还能掺点陈谷,现在全是煤渣子。” 文三儿的声音发闷,“我那远房表哥,吃这面拉不出屎,活活憋死了。” 说到这儿,他的声音哽咽了,仿佛又看到了表哥痛苦的模样。

方景林带着众人拐进大栅栏的胡同,墙根下躺着个 “倒卧”,盖着破烂的麻袋,不知是死是活。胡同里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墙壁上还残留着日军的标语。“前面就是广和楼后门。” 他停在一处挂着 “修鞋” 木牌的铺子前,敲了三下门板。门开了道缝,露出双警惕的眼睛,看见方景林的长衫下摆,才赶紧拉开门:“方警官可算来了!昨天鬼子刚查过,说要找‘通共’的戏子。” 说话的人神色慌张,显然还心有余悸。

铺子里弥漫着糨糊和皮革的气味。程蝶衣刚放下戏箱,就听见里屋传来熟悉的唱腔:“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 ——” 他猛地推开门,看见几个少年正围着残破的戏服比划,最小的那个,衣襟上还留着当年他绣的兰花。“先生!” 少年们扑过来,手里的窝头掉在地上,滚出几粒沙砾,“我们还以为您……” 程蝶衣按住他的手,指尖触到满是老茧的掌心,突然红了眼眶。他想起这些孩子曾经的天真烂漫,如今却在乱世中艰难求生,心中满是心疼。

周明远和方景林正在里屋组装电台。零件从戏服夹层里取出来,沾着淡淡的绸缎绒毛,方景林用修鞋的锥子钻孔,动作仔细得像在处理证物。“徐金戈他们要杀沈万山,” 方景林突然开口,锥子在木板上顿了顿,“地点选在珠市口,后天上午。咱们得趁机把情报送出去,让城外的同志接应。” 周明远点点头,想起山洞里苏静的话 —— 北平城里的每道缝隙,都藏着抗争的火种。他们小心翼翼地组装着电台,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对抗战胜利的渴望。

段小楼正给徒弟们调琴,看见周明远出来,把月琴递过去:“你试试?当年师父说,会打仗的人,手指都有劲儿,弹《夜深沉》最带劲。” 周明远接过琴,指尖刚碰到琴弦就缩了回来 —— 伤口还没好,一碰就疼。那伤口是上次执行任务时留下的,此刻又隐隐作痛。段小楼笑了,按住他的手:“戏班里的规矩,手上有疤才算真功夫。你这疤,是打鬼子的,比戏台上的刀疤金贵。”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鼓励,仿佛在说他们一定能战胜敌人。

文三儿拎着个油纸包回来,里面是四个烤白薯,还冒着热气。“刚在天桥买的,” 他分给众人,“那卖薯的二顺子,昨天差点被鬼子打死,幸亏冯牧开了一枪。” 周明远咬了口白薯,甜香混着焦糊味在嘴里散开,忽然想起同和车行的炉火。程蝶衣捧着白薯,指尖沾着薯泥,却没吃 —— 他看见最小的徒弟盯着白薯咽口水,悄悄把自己的递了过去。这一幕充满了温情,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这样的温暖显得尤为珍贵。

傍晚时分,铺子里突然传来敲门声。方景林立刻把电台藏进修鞋的木箱,程蝶衣则让徒弟们拿起针线,假装缝补戏服。大家的动作迅速而默契,仿佛已经演练过无数次。门开了,是个穿学生装的姑娘,手里抱着摞报纸:“方警官,这是冯先生让我送的‘货’。” 周明远认出她 —— 是杨秋萍,徐金戈的搭档。姑娘的目光扫过戏箱,突然笑了:“程先生的虞姬戏服,金线还是当年我母亲绣的呢。” 她的笑容中带着一丝怀念,仿佛又回到了过去那段平静的时光。

杨秋萍坐下喝了口糙茶,说起锄奸团的计划:“沈万山每周三都去珠市口的烟馆,我们打算在那儿动手。” 她的指尖划过茶杯,“只是需要人接应,把我们送出城。” 方景林看向周明远,后者点头:“用戏班的驴车,装作送道具出城。我在西直门的炮楼有熟人,能保你们安全。” 程蝶衣突然开口:“我跟你们去,扮成戏班班主,更像回事。” 他的眼神坚定,透露出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

夜深了,周明远躺在铺子里的木板上,听见隔壁传来段小楼的唱腔。“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 苍凉的旋律裹着月光飘进来,混着远处日本侨民醉酒的歌声 —— 那调子难听极了,像破锣在敲。他摸出怀里的半截水袖,想起程蝶衣的话,突然明白:北平城就像个大戏台,有人唱着汉奸的丑戏,有人演着抗争的正剧,而他们这些人,就是戏里最硬的骨头。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脸上,他望着天花板,心中默默为即将到来的行动祈祷。

第二天一早,程蝶衣开始给众人扮戏。他给杨秋萍画了旦角的妆,点上胭脂:“这样像戏班的青衣,没人会怀疑。” 又给周明远换上杂役的衣裳,往脸上抹了点锅灰:“你就说你是搬道具的,少说话。” 段小楼抱着月琴,突然唱起《抗金兵》:“鼓角声高,旌旗影摇 ——” 杨秋萍跟着和声,姑娘的声音清亮,倒让这压抑的铺子多了几分生气。他们在为行动做最后的准备,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懈怠。

出发前,文三儿往驴车的夹层里塞了几个窝头和一壶水。“路上吃,” 他拍了拍车辕,“要是遇着鬼子,就喊‘给太君送戏服’,保准管用。” 周明远望着他,突然想起同和车行的老王 —— 北平城里的市井小人物,总在不经意间,透出最动人的温暖。方景林把一张写着暗号的纸条塞进周明远手里:“出城后往南走,看见老槐树就挥三下,有人接应。” 大家相互对视,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和决心。

驴车驶出大栅栏,街面上的行人不多,只有几个拉洋车的在寒风里跺脚。路过粮店时,周明远看见昨天蹲在门口的妇人还在,怀里的空布袋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程蝶衣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等抗战胜利了,我请大家吃炸酱面,用新磨的白面,放足足的肉丁。” 杨秋萍笑了,眼里闪着光:“我还要听您唱《霸王别姬》,在广和楼的戏台上。” 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即使前方困难重重,也无法阻挡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周明远回头望去,北平城的城墙在晨光里泛着灰冷的光,可铺子里的灯火、戏班的唱腔、少年们的笑声,却像团火,在这乱世里烧得正旺。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不好走,锄奸行动凶险,出城的关卡难闯,但只要身边有这些人 —— 有戏骨铮铮的程蝶衣,有沉稳果敢的方景林,有热血的杨秋萍,有市井的文三儿,他们就一定能走过去,走到北平城重见天日的那一天。驴车缓缓前行,载着他们的希望和信念,驶向未知却充满期待的前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