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蛛丝马迹寻真章
桌上那袋锈迹斑斑的铁钱,如同一个冰冷的嘲讽,无声地诉说着来自便民钱庄的、轻描淡写却又精准无比的打压。
损失微不足道,但传递的信号却清晰而冷酷:这片水域,有主了。小鱼小虾,安分觅食尚可,若想另辟蹊径,甚至试图长大,便有无数种方法让你悄无声息地消失。
陈平忧心忡忡地看着沉默不语的沈墨轩,生怕这位心思深沉的东家因这挫折而铤而走险,或是心灰意冷。
然而,沈墨轩的脸上却看不出丝毫愤怒或沮丧。他只是用手指缓缓拨弄着那些劣质的铁钱,眼神幽深,仿佛在凝视着某种更深层的东西。
“东家…”陈平忍不住开口,“便民钱庄势大,我们…我们是否暂避锋芒?毕竟眼下借贷的生意,还算平稳…”
“避?”沈墨轩抬起眼,目光冷静得可怕,“往哪里避?钱仲谋今日能掐断我‘倒钱’的路,明日就能找到借口,掐断我借贷的根。示弱,只会让他觉得更好拿捏。”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他打他的,我打我的。”沈墨轩站起身,将那些铁钱重新装回袋子,“他以为靠人脉和势力就能掌控一切,却忘了,这汴京城里,最大的势…有时候是写在纸上的。”
陈平一怔:“东家是说…官府?律法?”他随即苦笑,“可是…官字两张口,历来都是偏向那些有钱有势的。我们如何去争?”
“律法条文是死的,怎么用,却是活的。”沈墨轩的眼神锐利起来,“钱仲谋可以影响市价,可以威胁商户,但他能改变《宋刑统》里的条文吗?能无视户部颁布的‘钱法’吗?能堵住天下所有识字之人的嘴吗?”
他看向陈平:“我们从一开始就错了。总想着在别人制定的规则下,靠小聪明觅食。却忘了,或许可以看看,这规则本身,有没有能为我们所用的地方。”
接下来的日子,周记押店仿佛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沈墨轩不再提及“倒钱”之事,甚至对借贷业务也似乎失去了之前的热情,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时常早早离店,不知去向。
陈平按照吩咐,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店铺的运转,对外只称东家身体不适,需要静养。这番“示敌以弱”的姿态,似乎起到了一些效果。便民钱庄那边再没有新的动作,仿佛那次的敲打已经足够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认清现实。
而暗地里,沈墨轩却如同一个最耐心的猎手,开始了另一种形式的“狩猎”。
他的目标,是汴京城那些积满灰尘的故纸堆。
他通过陈平的关系,找到了一位在开封府衙做了几十年书吏、如今退休在家、家境颇为清贫的老先生。沈墨轩以请教律法、学习写字为名,定期上门,送上些不算贵重却实用的米粮肉食作为束修。
在老吏那满是书卷和霉味的破旧书房里,沈墨轩如同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那些枯燥乏味、却可能蕴含着力量的条文和案例。
他不再局限于市井传闻和眼前的生意,而是将视野投向了更宏大的规则体系。
他研读《宋刑统》中关于“私铸钱”、“扰乱市易”、“强买强卖”的条款,逐字逐句地琢磨,寻找着定罪的标准、量刑的尺度,以及…那些可能存在的模糊地带。
他更感兴趣的是户部历年颁布的各类“钱法”、“钞法”、“市易法”诏令。这些诏令往往因时因事而发,有些前后矛盾,有些早已名存实亡,但却白纸黑字地记录着朝廷官方对金融活动的界定和意图。他尤其留意那些关于货币成色、兑换比例、异地流通的具体规定,哪怕它们早已与现实脱节。
他还恳请老吏回忆经手过的、与钱粮经济纠纷相关的陈年旧案判例。老吏年纪大了,记忆模糊,但偶尔提起一两个典型案例,沈墨轩便会立刻铭记在心,回去后让陈平想办法查找或核实相关卷宗的摘要。
这个过程枯燥、缓慢,且极度耗费心神。那些佶屈聱牙的文言律条,往往需要反复揣摩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但沈墨轩却乐此不疲。他强大的记忆力和专注力在此刻发挥了巨大作用,星瞳带来的过度敏感虽然时常引发头痛,却也让他对文字细节的捕捉远超常人。
他发现,官方律法对民间借贷利息其实有明确规定(虽远低于市场行情);对货币成色、重量有严格标准(虽在执行中早已废弛);对欺行霸市、操纵物价更有严厉的惩处条款(虽往往针对的是毫无背景的小贩)。
这些条文,在现实中看似一纸空文,被强大的潜规则所覆盖。但…它们毕竟存在着。如同沉睡的猛虎,虽然沉睡,但獠牙利爪依旧还在法典之上。
能否…有机会唤醒这头睡虎,哪怕只是片刻,借其势,惊退那些豺狼?
更重要的是,他在研究“钱法”时,注意到了一个极其细微、却可能至关重要的点:朝廷为了维持官方货币的权威,虽然默许民间根据成色对劣钱进行“暗折”,但在所有官方场合和正式文书中,仍必须严格按面值认可!尤其是…在缴纳赋税、官营交易等方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