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反击时刻
皇帝那句“有此巧思,用于正途,亦是国器”的感叹,并未通过官方渠道昭告天下,但在那堵密不透风的宫墙之内,从来就不存在真正的秘密。这句话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其漾开的涟漪,以惊人的速度传递到了汴京权力场的每一个角落,精准地触动着所有密切关注此案之人的神经。
首先做出反应的,是那些嗅觉最为灵敏的中间派和骑墙派官员。他们立刻收敛了之前或明或暗对沈墨轩的质疑与非议,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年轻的举人。皇帝的态度虽然隐晦,但其中蕴含的欣赏与期许,足以让他们意识到,这盘棋的走势,可能正在发生微妙的偏转。继续盲目跟从保守派攻击沈墨轩,或许不再是明智之举。
一直承受着巨大压力的陈砚舟,在得知皇帝的态度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绷了多日的神经终于得以稍弛。他知道,最危险的时刻或许已经过去,沈墨轩凭借其独一无二的“巧技”,成功地在皇帝心中留下了一个积极的、有价值的印象,为自己赢得了一块至关重要的护身符。
然而,无论是沈墨轩还是陈砚舟都清楚,这仅仅是获得了喘息之机,远未到高枕无忧的地步。保守派的根基依然深厚,他们绝不会因为皇帝的一句赞赏就放弃攻击。那悬而未决的“宫闱旧案”阴影,依旧是最致命的威胁。防守,永远是被动的。想要真正破局,必须化被动为主动,将战火引向对方的阵地。
时机已然成熟。
就在皇帝感叹传出后不久的一个夜晚,慕容惊鸿再次如同暗夜精灵般,为沈墨轩带来了两份至关重要的东西:一份是秦昭雪通过隐秘渠道送来的、关于几位跳得最凶的保守派官员与东南某些垄断海商、旧式窑场主之间利益往来的、更为具体和指向明确的记录摘要(显然,秦昭雪的势力也在暗中发力);另一份,则是杭州周掌柜、李掌柜等人根据沈墨轩之前指示,紧急搜集整理的、关于这些官员及其亲属、门人,在实际事务中如何阻挠海外贸易、打压新兴工商、损害国家利益的具体事例汇编。
这些材料,不再是之前那种模糊的指向和推测,而是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大致金额(或利益关联方式)的相对具体的线索。虽然仍不足以作为司法定罪的铁证,但在政治斗争和舆论引导中,已然是足够分量的弹药。
沈墨轩与通过密信往来的陈砚舟经过紧急磋商,定下了反击的策略:选择性公开,精准打击,制造舆论,逼迫调查。
他们决定,不一次性抛出所有材料,那样目标太大,容易引发保守派的全面反扑和疯狂掩盖。而是选择其中证据相对清晰、关联性较强、且最能引发皇帝和朝野共鸣的几条——主要是关于阻挠“商屯”国策、维护垄断利益、以及个别官员明显与其俸禄不符的奢侈消费——作为第一批攻击的矛头。
陈砚舟负责在台谏系统内部和清流士大夫的圈子里,以“忧心国事”、“维护新政”的名义,将这些线索“不经意”地散播出去,引导舆论关注点从沈墨轩个人的“罪行”,转移到这些官员是否“以权谋私”、“阻挠国策”、“损害国库”等更为实质性的问题上。
同时,沈墨轩则指示商盟在江南的势力,配合在民间和商界散布类似消息,重点强调海外贸易带来的实际利益(如新的税源、就业、物产),以及被旧势力把持、垄断所带来的弊端,营造一种“革新受阻,利益受损”的民间情绪。
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效果立竿见影。
原本在皇帝表态后就已经开始观望和反思的舆论场,瞬间被注入了新的能量。许多原本对党争不感兴趣,但关心国家财用、支持开拓进取的官员和士人,开始认真思考沈墨轩之前被攻击的“海外拓殖”、“改良工艺”等行为,是否真的如保守派所言那般不堪,还是触碰了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才招致如此疯狂的报复。
“怪不得他们如此恨沈墨轩,原来是断人财路了!”
“若是海外商屯真能成功,岁入增加,于国于民皆是好事,为何要极力阻挠?”
“某些人嘴上全是仁义道德,私下里怕是……”
类似的议论开始在茶楼、酒肆、乃至一些官员的私下聚会中流传。要求彻查这些保守派官员是否以权谋私的呼声,虽然还不算高涨,却如同地下的暗火,开始悄然蔓延。
保守派阵营内部,也出现了一丝慌乱和裂痕。他们没想到沈墨轩和陈砚舟的反击来得如此之快,如此精准!一些被隐约点名的官员开始惶惶不可终日,急于撇清关系;另一些则更加气急败坏,试图用更激烈的言论压制舆论,但这反而显得欲盖弥彰。
朝堂之上的气氛,变得更加诡谲。原本气势汹汹要求严惩沈墨轩的声音,明显减弱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相互审视、猜忌的沉默。
就在这攻守易形的关键节点,一件突发的事件,如同点燃了最后的引信,彻底引爆了局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