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风靡贡院
“墨轩阁”门外那小小的队伍,如同一个明确的信号,预示着某种变化正在这片临近贡院的街区内悄然发生。起初,那队伍只是三五人,稀稀拉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临近秋闱,这队伍竟有越来越长的趋势。
沈墨轩站在柜台后,面容平静地接待着每一位上门的学子,介绍、演示、办理租赁或售卖,动作麻利,条理清晰。他心中那根紧绷的弦,却并未因生意的起色而有丝毫放松。成功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更猛烈的风浪,这个道理,他比谁都清楚。
真正让“墨轩阁”名声大噪,乃至风靡整个赴考学子的,是几个关键口碑的爆发。
一位来自江南的刘姓学子,家境殷实,素来讲究。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购买了“墨轩阁”的全套产品。进入号舍后,他按照习惯整理物品,立刻就体会到了这考篮的妙处。笔墨砚台各归其位,严丝合缝,再不用担心相互碰撞;腕托垫在手下,书写时果然省力不少;那盏小油灯点亮后,光线稳定明亮,将狭小的号舍照得清清楚楚,烟尘也极小,与他同排号舍另一位学子那盏烟雾缭绕、忽明忽暗的油灯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让他惊喜的是食物。连考三场,每场需在号舍内待上一整天。他取出用油纸包裹的特制肉脯和蒸饼,即便过了午时,食物依旧干爽,没有半点异味变质。而邻舍一位学子携带的普通炊饼,到了下午就已经微微发硬,甚至边缘有些许霉点,只能饿着肚子坚持。
三场考试结束,刘姓学子精神尚可,而同舍不少考生已是面色憔悴,更有几人因饮食不洁或夜间着凉而病恹恹的。出得贡院,他遇到几位相熟的同乡,谈及考试经历,他忍不住大赞“墨轩阁”的考篮与餐食,称之为“科考利器”!
无独有偶。另一位家境贫寒、租赁考篮和油灯的学子,也在同窗间极力推崇。“租赁之法,实乃吾等寒门学子之福音!所费无几,却得如此便利,那考篮结构清晰,巡检官查验时一目了然,反倒比那些看似华丽、内里不明的考篮更省时间,少了许多盘问!”
“防作弊考篮”和“三日不腐餐食”的名声,不胫而走。
这并非沈墨轩自封,而是学子们口耳相传中形成的共识。尤其是“防作弊”这一点,恰恰击中了科场最为敏感,也是学子们最为担忧的环节。结构清晰,便于检查,意味着减少被巡检官重点关照、反复盘查的风险,这对于心态紧张的考生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心理安慰。
便利性带来了口碑,口碑引发了从众效应。
越来越多的学子涌向“墨轩阁”。他们不再仅仅是好奇观望,而是目标明确地前来购买或租赁。沈墨轩首批准备的二十个考篮早已售罄,租赁的业务更是排起了队。他不得不让张老匠人日夜赶工,同时增加了雇佣那位寡妇制作食物的份额。
资金开始快速回笼。原本捉襟见肘的银钱,如同溪流汇入,变得充盈起来。沈墨轩仔细记录着每一笔收支,将利润的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订购更多原材料,支付工匠和帮工的酬劳,另一部分则小心地储存起来。这是他计划中“第一桶金”的雏形,也是他未来可能应对任何变局的底气。
小小的“墨轩阁”店内,终日人满为患。学子们摩肩接踵,仔细端详着那结构巧妙的考篮,询问着食物的保存期限,比较着油灯的亮度。沈墨轩一个人已然忙不过来,临时雇佣了附近一个手脚麻利的少年帮忙照看和维持秩序。
成功的喜悦是短暂的,更多的是应对繁忙的疲惫和潜藏于平静水面下的警惕。沈墨轩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同行的目光,已经从最初的轻视、好奇,变成了毫不掩饰的嫉妒和敌意。
尤其是对面那家“翰墨林”老店,生意肉眼可见地清淡了不少。以往这个时节,店里选购考篮、油灯的学子络绎不绝,如今却门可罗雀,只有零星几个购买笔墨的老主顾。那山羊胡掌柜站在自家店门口的时间越来越长,脸色也一天比一天阴沉,看向“墨轩阁”的眼神,几乎要喷出火来。
这不仅仅是一家店铺生意好坏的问题。沈墨轩的商业模式和产品理念,正在触动一个传统而稳固的利益链条。
在以往,贡院周边的文房店铺,售卖考篮、油灯、食物等,虽有竞争,但大体维持着一种默契。考篮就是那个样子,油灯也就是寻常形制,食物无非是些普通糕饼。大家比拼的是位置、是老字号信誉、是笔墨纸砚等核心产品的质量。像“墨轩阁”这样,直接针对考试过程中的具体痛点,推出如此颠覆性产品,并且采用灵活的租赁模式,无异于一条凶猛的鲶鱼,闯入了平静的沙丁鱼群。
它不仅仅抢走了客流,更是在挑战整个行业的“习惯”和“规矩”。如果大家都效仿“墨轩阁”去搞什么“多功能”、“防作弊”、“持久保鲜”,那他们这些老店铺积压的传统货品怎么办?原有的供应链怎么办?这背后牵扯的,是许多相关利益者的蛋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