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墨轩阁”开张
李木匠的惶恐拒绝,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沈墨轩刚刚燃起的希望。但他并未就此放弃。血海深仇都背负了,区区一个匠人的畏惧,又怎能阻挡他寻找生路的脚步?
“忌讳”……既然担心被认定为夹带舞弊,那便从根源上消除这份嫌疑!
他立刻返回小院,再次铺开图纸,目光锐利如刀,审视着每一个可能引起误解的设计。
暗格?取消!所有格子必须敞亮,一目了然,甚至可以设计成半透明或网格状,确保巡检官一眼就能看清内里物品。
卡扣机关?简化!只保留最基础的、用于固定笔墨砚台防止倾洒的弹性绑带和卡槽,去除任何可能被怀疑藏匿纸条的复杂结构。
材质?依旧选用轻便坚韧的竹木,但外观力求朴实无华,只在内部功能分区和人性化细节上下功夫。比如,增加一个可拆卸的、带有软垫的腕托,方便长时间书写;设计一个专放油灯且带有简易防风罩的凹槽;食物区与文具区严格分离,并有吸附异味的炭包放置处。
经过大刀阔斧的修改,新的考篮设计图少了几分奇巧,却多了几分沉稳与实用,更重要的是,它看起来“安全”了。
这一次,沈墨轩没有再去寻找胆小的李木匠。他通过那憨厚汉子,辗转找到了一位手艺不错、但家境更为贫寒、为了养家糊口敢于接些“特别”活计的退伍老营匠,姓张。张老匠人看了图纸,只问了工期和价钱,便闷头接下了活计。对他来说,养家糊口比什么都重要。
与此同时,沈墨轩开始着手准备其他两样产品。
便携食物方面,他摒弃了复杂的“压缩干粮”概念,转而采用更实际的做法。他雇佣了附近一位以干净卫生着称的寡妇,按照他提供的配方,制作特制的、少油少盐、烘烤透彻、极其耐储存的肉脯和硬面蒸饼。肉选用上好的猪后腿肉,剔除筋膜,捶打松散,加入少量盐和香料慢火烘烤至干透。蒸饼则掺入少量盐和糖,反复揉搓,蒸熟后再次小火烘烤,去除大部分水分,用油纸紧密包裹,再套上防潮的厚纸套,贴上“墨轩阁”的红纸标签。虽然口感未必绝佳,但充饥、耐存、卫生是关键。
小型油灯则费了些周折。他寻访了几家灯铺,最终选定了一款灯体小巧、灯罩透明度高、灯芯经过特殊处理、燃烧更为稳定明亮的款式,批量购入,同样贴上“墨轩阁”的标识。他甚至定制了一批灯油,强调其烟雾小、无异味的特点。
资金如流水般花出去,慕容惊鸿留下的那点银钱迅速见底,沈墨轩不得不典当了几件不算起眼的随身玉佩。但他眼神坚定,深知这第一步必须踏出去。
铺面选址更是关键。他避开了租金昂贵的繁华主街,在距离贡院约一里地的一条相对安静、但学子往来必经的巷口,盘下了一个小小的、只有一开间的铺面。位置不算顶好,但胜在租金低廉,目标客户精准。
他没有时间也没有资金进行豪华装修,只是将铺面彻底清扫干净,墙面重新粉刷,请张老匠人赶制了几个简洁的货架和一张柜台。铺面门口,挂上了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上书三个筋骨隐现、却又不失风骨的大字——“墨轩阁”。
名字直白,却透着一股自信。
开张前夜,沈墨轩独自站在空旷的店铺内。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崭新的货架上。那里,整齐地摆放着二十个精心打造的多功能考篮,旁边是码放整齐、包装干净的特制肉脯和蒸饼,以及一盏盏擦得锃亮的小油灯。
寂静中,他能听到自己有力的心跳。这不是他前世运作过的任何一家跨国公司,这只是一间微不足道的小铺。但这一步,对他而言,意义远超任何一笔巨额投资。这是他摆脱完全被动、主动为自己谋划生路的第一步,是他在复仇旋涡中,试图抓住的第一根稻草。
成败,在此一举。
翌日清晨,秋高气爽。“墨轩阁”没有敲锣打鼓,没有鞭炮齐鸣,只在门口立了一块简单的木板,上面用清秀的字体写明了店铺主营:“科考便捷用具,租赁售卖皆可”。
开业之初,门庭冷落。
偶尔有学子路过,好奇地瞥一眼招牌和告示,或是不屑地撇撇嘴,觉得这店铺名字古怪,卖的东西也闻所未闻,与周围那些“翰墨斋”、“文渊阁”等传统文房店格格不入;或是站在门口张望几眼,对那考篮的奇特结构感到好奇,但终究因习惯和谨慎,没有踏入。
沈墨轩并不气馁。他深知,新产品与旧习惯的碰撞,需要时间和契机。他安静地坐在柜台后,擦拭着本就一尘不染的油灯,或者整理着货架,耐心等待。
转机出现在下午。
三名结伴而来的学子,看样子是从外地赶考,风尘仆仆。他们在巷口张望,似乎是在寻找合适的文房店补充用具,一眼就看到了风格独特的“墨轩阁”。
“墨轩阁?这是卖什么的?”一个高个子学子好奇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