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是陈默,竟然穿越成了李世明 > 第357章 农桑院改良新稻种,江南推广遇虫害

农桑院经过两年研究,成功改良出耐旱高产的 “长安稻”,李世民下令在江南地区推广。可稻种种植后不久,江南便爆发大规模虫害,稻田受损严重。李恪派农桑院院长沈括前往江南调查,发现虫害是 “影先生” 势力故意投放的害虫所致,沈括带领农民采用 “以虫治虫” 的方法,成功消灭害虫,确保 “长安稻” 推广成功。

长安的秋日,农桑院内一片金黄。院长沈括捧着一束饱满的稻穗,快步走进太极殿,眼中满是激动:“陛下!‘长安稻’改良成功了!经试验,此稻种耐旱性远超普通稻种,在缺水地块仍能保持七成产量,且成熟期缩短至两个月,亩产比现有稻种提升两成!”

李世民接过稻穗,指尖摩挲着颗粒饱满的稻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沈爱卿辛苦了!江南地区虽水源充沛,但近年偶有干旱,‘长安稻’正好能解决这一问题。即刻下令,将‘长安稻’种子分发至江南各州,由农桑院派技术员指导农民种植,务必让新稻种早日惠及百姓。”

诏令下达后,农桑院迅速行动。沈括亲自挑选五十名经验丰富的技术员,携带十万斤 “长安稻” 种子,分赴江南苏州、杭州、扬州等主要产粮区。江南百姓听闻新稻种高产耐旱,纷纷踊跃领取种子,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翻耕土地、插秧播种。不到一个月,江南各地便种下了万亩 “长安稻”,绿油油的秧苗在田间舒展,百姓们满心期待着丰收。

可就在秧苗即将抽穗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虫害打破了这份期待。苏州知府首先奏报:“境内稻田爆发大规模虫害,害虫通体黑色,形似蝗虫,却比蝗虫更能啃食稻叶,一日之内便能将一片稻田啃得只剩稻秆!” 紧接着,杭州、扬州等地也陆续传来虫害警报,受灾稻田已达三千余亩,且虫害仍在快速蔓延。

消息传回长安,李恪正在东宫与沈括商议 “长安稻” 的后续推广计划,听闻后立刻皱紧眉头:“江南向来少有大规模虫害,且此次害虫从未见过,此事恐不简单。沈院长,你即刻前往江南,查明虫害原因,务必尽快想出防治之法。”

沈括深知事态紧急,当日便带着几名农桑院的昆虫专家启程,日夜兼程赶赴苏州。抵达苏州后,他立刻前往受灾最严重的稻田,蹲在田埂上仔细观察。只见田间的黑色害虫约一寸长,头部有尖锐的口器,正疯狂啃食稻叶,地面上还散落着不少被啃食殆尽的稻秆,景象触目惊心。

“这不是江南本土的害虫。” 沈括的眉头越皱越紧,他捡起一只死去的害虫,仔细观察其翅膀与肢体结构,“此虫名为‘黑秆虫’,原产于岭南密林,喜食稻科植物,且繁殖速度极快,寻常农药根本无法灭杀。江南从未出现过这种害虫,为何会突然大规模爆发?”

为查明真相,沈括命人在稻田周边排查,同时走访当地农民。一名老农回忆道:“虫害爆发前几日,曾看到几名陌生人在田间徘徊,还往田里撒了些黑色的粉末,当时以为是肥料,没太在意。”

沈括心中一凛,立刻命人在老农所说的区域挖掘土壤样本,送往农桑院临时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土壤中残留的粉末含有 “黑秆虫” 的虫卵,且虫卵经过特殊处理,能在土壤中快速孵化。“是人为投放的!” 沈括脸色凝重,“这定是‘影先生’的势力所为,他们想通过破坏江南稻田,引发粮荒,扰乱大唐稳定!”

情况紧急,沈括立刻召集江南各州的官员与技术员,商议防治之法。有人提议使用火攻,有人建议喷洒石灰水,却都被沈括否决:“火攻会烧毁稻田,石灰水会污染土壤,都不是长久之策。‘黑秆虫’的天敌是‘赤眼蜂’,这种蜂类以害虫虫卵为食,且对稻苗无害,我们可以采用‘以虫治虫’的方法,引入赤眼蜂灭杀黑秆虫。”

可赤眼蜂主要分布在岭南,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取足够数量的赤眼蜂,成了难题。沈括当机立断,一面奏报李恪,请求从岭南调运赤眼蜂卵;一面组织农民采集田间的黑秆虫虫卵,送往农桑院实验室,尝试人工培育赤眼蜂。

李恪接到奏报后,立刻下令岭南节度使调动人力,采集赤眼蜂卵,用最快的速度运往江南。同时,他命百骑司暗探在江南各地巡查,寻找投放害虫的 “影先生” 党羽,防止他们再次破坏。

半个月后,第一批赤眼蜂卵运抵江南。沈括带领技术员,将蜂卵小心翼翼地撒在受灾稻田中。赤眼蜂孵化速度极快,不出三日,便在田间飞舞,开始捕食黑秆虫的虫卵。随着赤眼蜂数量的增加,黑秆虫的繁殖速度逐渐减缓,稻田的受损情况得到控制。

与此同时,百骑司暗探在扬州郊外抓获了三名正在投放黑秆虫虫卵的黑衣人,经审讯,他们正是 “影先生” 麾下的 “影使”,受令在江南投放害虫,制造粮荒。李恪下令将三人押解至长安,交由大理寺严惩,同时命百骑司加强对江南各州的巡逻,确保不再有类似事件发生。

一个月后,江南的虫害彻底平息。幸存的 “长安稻” 长势喜人,开始抽穗灌浆。沈括再次来到苏州的稻田,看着金黄的稻穗,心中满是欣慰。苏州知府感慨道:“若不是沈院长及时想出‘以虫治虫’的方法,江南的粮食收成恐怕要减半了!‘长安稻’不仅高产耐旱,还让我们学会了科学防治虫害,真是造福百姓的好稻种啊!”

当江南 “长安稻” 丰收的奏报传回长安时,李世民正在与李恪查看铁道延伸至江南的规划图。看到奏报,李世民笑着对李恪说:“沈括有勇有谋,不仅改良出好稻种,还能化解虫害危机,是难得的人才。‘长安稻’在江南推广成功,不仅能增加粮食产量,还能让百姓更加信任朝廷,这对稳固江南至关重要。”

李恪点头应道:“父皇所言极是。此次虫害也让我们意识到,‘影先生’的势力无孔不入,连农业生产都想破坏。儿臣已命农桑院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同时在各地设立农业监测点,提前预警,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江南的稻田里,农民们正忙着收割 “长安稻”,欢声笑语在田间回荡。金灿灿的稻谷堆成小山,不仅承载着百姓的希望,也象征着大唐盛世的稳固。而沈括与农桑院的技术员们,又开始投入到新的农业研究中,为大唐的繁荣发展,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