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是陈默,竟然穿越成了李世明 > 第149章 李泰借势扬贤名,舆论战场起风云

在松州大捷的余晖中,魏王李泰犹如一只嗅觉敏锐的猎犬,迅速察觉到了另一个宣扬自身“贤德”的绝佳机会。然而,他并没有直接去触碰那敏感的军功或神机营,而是巧妙地将目光投向了舆论战场。

这个决定并非偶然,而是李泰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他深知军功和神机营都是皇帝和朝廷极为关注的领域,稍有不慎便可能引起猜忌和不满。相比之下,舆论战场虽然看似不起眼,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看法和态度。

于是,李泰开始暗中布局,通过各种渠道散布自己对松州大捷的见解和评价。他巧妙地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有远见卓识、心怀天下的贤德之人。这些言论在民间迅速传播开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人们对李泰的言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的观点独到,展现了非凡的智慧;也有人质疑他的动机不纯,不过是为了博取名声。但无论如何,李泰的名字在舆论的浪潮中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他的“贤德”形象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

在他的精心策划和大力支持下,一份名为《长安快闻》的民间小报如同一颗悄然升起的新星,在长安城的街头巷尾逐渐崭露头角。

这份小报的纸张选择了价格较为低廉的材料,虽然不如宫廷邸报那般精美,但却能以较低的成本大量印刷。同时,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初步应用,使得雕版印刷的过程相对简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与传统的朝廷邸报不同,《长安快闻》的内容并非仅仅局限于官方文书的转载。它经过了编辑们的精心编排,将各种有趣的“新闻”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新闻涵盖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消息,包括市井传闻、奇人异事、文化艺术、商业动态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长安快闻》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外界信息的窗口,让他们能够在繁忙的生活中获取一些轻松有趣的资讯。而且,由于其内容贴近百姓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很快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和追捧。

头版头条,自然是歌颂松州大捷,盛赞陛下圣明、将士用命。但紧接着,便有大篇幅报道魏王李泰主持编纂《括地志》的进展,称赞其“博览群书,考证详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盛举”,并配以李泰在魏王府“礼贤下士”、与寒门学士“切磋学问”的“感人画面”(文字描述)。

更有 articles 巧妙地提及魏王关心民生,曾向陛下进言减免遭受吐蕃侵扰的陇右道部分州县赋税(确有其事,但被李世民纳入整体政策中),并“慷慨解囊”,捐助抚恤阵亡将士家属。

相比之下,对东宫太子的报道则寥寥无几,且多是“太子静养”、“研读经典”之类无关痛痒的消息,隐隐塑造出一种“魏王积极有为,太子沉寂无为”的对比印象。

《长安快闻》价格低廉,内容“新颖”,很快在长安市井间流传开来。许多不识字的百姓,也喜欢听人念诵上面的“新闻”。李泰“贤王”的形象,通过这种大众传播的方式,被反复强化,深入民心。

同时,李泰的谋士们也在士林清议中暗中引导风向,不断强调“治国需文治教化”、“皇子当以贤德立身”, subtly 贬低单纯依靠“奇技淫巧”和军功的做法,将李泰的《括地志》和“礼贤下士”拔高到“文治”象征的高度。

这场舆论战,李泰打得极其聪明。他避开了与皇帝直接关注的军事科技领域,选择了自己更具优势的文化和道德高地,利用新兴的传播手段,巧妙地包装和推销自己,无形中给东宫太子李承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长安城的舆论场,不再是门阀清流一言堂,也开始出现了新的声音和较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