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压在窗玻璃上,映出林野苍白的侧脸。
手机还贴在耳边,江予安的声音低而沉稳,像一条缓缓流动的河:“你确定要用这些晶体?它们不是你的记忆。”
她没立刻回答。
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玻璃瓶的边缘,那四颗晶体安静地躺在其中,冷光微闪,仿佛封存了无数个深夜里无声的颤抖与压抑的呜咽。
她知道江予安在担心什么——她不是亲历者,她是转述者,是见证者,是把别人伤口里的血,熬成了文字的人。
可正因为不是她的痛,她才更清楚:这痛不该被美化,更不该被利用。
“可它们是真的。”她终于开口,声音很轻,却像刀刻进空气,“比起文字,人们更难否认‘看见’的东西。”
窗外,城市的灯火连成一片虚假的星河,照不进那些紧闭的门后真实的哭声。
她想起老周蹲在地上擦咖啡渍的样子,想起他那句方言,“你们这些孩子……心比地还烫,可谁看得见?”那时她以为是同情,现在才明白,那是共情的代价——一个被所有人忽略的人,默默记下了所有人不敢说出口的真相。
她打开扫描仪,将四颗晶体逐一录入系统。
技术是冰冷的,但当动态影像在屏幕上展开时,房间里仿佛响起了一阵无声的尖叫。
每一段“温柔告白”旁,同步播放剪辑前的真实画面:母亲僵硬的表情、掐着手心才能挤出的眼泪、语气从冷漠到表演的切换……那些被精心包装的“母爱宣言”,在对比中暴露出令人窒息的操控逻辑。
标题下方,她敲下一行字:
“当共情成为表演,沉默才是真相。”
按下发布键的那一刻,心口的荆棘猛地一缩,银刺深入血肉,疼得她几乎弯下腰。
但她没喊,只是缓缓抱住自己,像小时候那样,在无人看见的角落,独自承受一切。
三小时后,数据炸了。
阅读量破百万,热搜第一——#回声心理骗局#。
评论区像一场溃堤的洪流,有人痛哭:“我练了三天‘哭诉话术’,只为让女儿回微信。”有人质问:“我们真的在表达爱吗?还是在用愧疚绑架孩子?”还有人贴出课程录音,背景音里许岚轻笑:“情绪浓度不够,再哭一次。”
舆论开始倒戈。
可就在风暴最猛烈时,许岚召开了紧急媒体发布会。
镜头前,她眼眶泛红,声音哽咽:“我们只是想帮母亲被理解……难道表达爱也有错?”她停顿片刻,抬眼直视镜头,一字一句引用林野书中的句子:“‘爱必须以伤害的形式存在’——我们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点。”
现场一片静默。
记者动容,观众动摇。
评论风向悄然逆转。
“林野煽动亲子对立”“极端言论误导公众”“把个别案例当成普遍现象”……质疑如潮水般涌来。
她坐在电脑前,看着一条条刺眼的留言,手指冰凉。
她知道,这就是许岚的本事——把批判变成悲情,把操控包装成救赎。
就在她几乎要怀疑自己的时候,门铃响了。
快递员递来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寄件人栏空白,只有潦草一行字:“给能看见的人。”
她拆开,是一本旧笔记本,封面泛黄,边角磨损。
翻开扉页,一行铅笔字静静躺着:
“她们说的不是心里话,我说的也不是官话。”
她的呼吸一滞。
内页密密麻麻,全是老周的笔迹:日期、课程编号、母亲们的微表情记录——“强笑,嘴角抽动”“眨眼过频,手攥包带”“语音停顿三次,疑似背稿”。
每一行都像一把钝刀,缓慢割开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而最后一页,夹着一段音频文件,文件名是:“3月20日,内部会议录音。”
她点开。
许岚的声音清晰传来:“……舆情要引导成‘极端读者误解’,把锅甩给林野。她不是患者,没有资格代言痛苦。”
录音结束,房间里死一般寂静。
林野闭上眼,泪水无声滑落。
不是因为委屈,而是因为终于有人,替那些说不出话的人,留下了证据。
她颤抖着手,将整本笔记扫描,配上陈默冒险传来的会议录音,重新编辑。
这一次,她不再解释,不再辩驳。
她只是呈现。
第二篇文章发布,标题是——
《她们说的不是心里话》
没有煽情,没有控诉,只有记录。
她写道:“最深的痛,从不发生在聚光灯下。它藏在一句被迫的‘妈妈我爱你’里,藏在一个母亲练习哭泣的镜子里,藏在一个清洁工深夜抄写的笔记中。”
文章发出后,世界仿佛安静了一瞬。
而就在她疲惫地靠在椅背上时,目光无意扫过书桌一角——那里放着江予安昨天还回来的书,《沉默的田野》,书页间夹着一张图书馆还书回执单。
她没多想,却隐约记得,江予安说他最近常去图书馆整理旧档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