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野走进“回声心理”高级疗愈小组的会议室时,空气里已经飘浮着淡淡的檀香。
八位母亲围坐在圆桌旁,像一群等待审判又渴望救赎的信徒。
她们的眼神里有疲惫,也有某种被点燃的执念——仿佛只要说出正确的话,孩子就会回头,拥抱她们。
许岚站在中央,一袭白裙,发丝挽起,笑容温润如月光。
她轻轻点燃香薰炉,袅袅青烟升起,像一场精心编排的仪式开场。
“今天我们练习‘非暴力表达’。”她的声音低柔,带着催眠般的节奏,“试着把‘你不懂事’换成‘我感到被抛弃’,把‘你怎么这么自私’换成‘我需要被看见’。”
一位戴眼镜的母亲突然哽咽:“我试了……我对着摄像头说‘妈妈好痛’,可孩子只回了一句:‘你是在演吧?’”
许岚没有皱眉,反而笑了。
那笑里有种奇异的安抚力,又藏着不容置疑的权威:“那是因为你还不够真诚。眼泪不是工具,而是桥梁。我们要学会,用眼泪去唤醒他们的良知。”
林野低头,指甲掐进掌心。
就在那一刻,心口一紧——银色荆棘骤然刺入血肉,一颗冰凉的晶体在她胸口凝结成型。
她悄悄握住那枚晶体,闭眼,任记忆回放:
是昨夜,同一间会议室,灯光微黄。
那位母亲独自站在这里,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妈妈好痛……妈妈真的很痛……”她一遍遍调整语气,试着眼角滑泪的角度,甚至录下视频回看,“太僵硬了,得再软一点……女儿最讨厌假惺惺。”
画面结束,林野睁开眼,喉咙发紧。
这不是疗愈。这是表演培训。
她忽然明白,这些人不是来学会爱的,而是来学“如何看起来像在爱”。
而真正的痛苦,那些说不出口的羞耻、恐惧、无力,全被剔除在外,只留下可展示、可量化、可传播的情绪标本。
课间铃响,众人起身去茶水间。
林野留在原地,手指抚过心口荆棘,试图平复翻涌的窒息感。
这时,陈默走了过来,低着头,像怕惊动谁似的,将一张折叠的纸塞进她包里。
他没说话,只是看了她一眼——那眼神复杂得像深夜的潮水,藏着警告,也藏着求助。
林野打开纸张,冷汗顺着脊背滑下。
《情绪唤醒技术指南》。
标题冰冷,内容更冷。
【技术三:愧疚感植入】
通过反复强调“父母的牺牲”与“子女的冷漠”,制造道德失衡。
目标对象将产生“反向照顾”需求,主动回归家庭控制体系。
【案例引用策略】
优先使用林野《荆棘摇篮》语录(如“我宁愿被打,也不愿被忽视”),剥离原语境,避免引发共情反弹。
重点突出“子女忏悔”片段,弱化家庭暴力成因分析。
她的名字,她的文字,她用血泪写下的控诉,竟成了这套系统的弹药。
她想起某个深夜,江予安抱着她说:“你写的东西太真了,真到有些人不敢直视,就只好把它扭曲成他们能接受的样子。”
原来如此。
他们不需要真相,他们只需要一个能让他们安心的“真相版本”。
她抬眼,看见林秀英坐在角落,手里攥着一支笔,笔记本上写满“反思”:“我不该纵容小舟画画……许医生说,过度包容也是一种控制。”她反复描着这句话,笔尖几乎划破纸张。
林野心口又是一阵剧痛。
第二颗晶体浮现——她抓住它,发动金手指。
画面闪现:深夜,林秀英坐在儿子房间,手里捧着那幅《纸船》。
画中小舟站在岸边,无数纸船漂向远方,每一只船帆上都写着“妈妈对不起”。
她轻轻抚摸画纸,声音低得像梦呓:“你画的每一只船,都在替我说话……可我现在,却要学着说你听不懂的话。”
林野猛地睁开眼,眼眶发热。
她终于看清了这个系统最残忍的地方——它不只教母亲们表演爱,它还要她们亲手否定自己残存的真实。
那些曾靠本能去爱的人,被训练成用话术去“正确地”爱;那些曾靠沉默表达守护的母亲,如今要学习如何“精准地”流泪。
而她的文字,本是为了让这样的母亲被看见,如今却被用来切割母子之间最后一丝真实的连接。
她合上手册,指尖颤抖,却不再只是恐惧。
她开始记录。
在手机备忘录里,一条条写下关键词:话术模板、情绪KPI、共情表演、语录盗用……
窗外,暮色渐沉。
会议室重新亮起灯,母亲们陆续回来,脸上带着被洗涤过的平静。
许岚重新站定,轻声说:“下一环节,我们将进行‘亲子对话模拟’。”
林野没有抬头,只是将那三颗晶体小心收进衣袋。
而在她心口,那枚银色荆棘,金丝正悄然蔓延,如根须破土,如光刺夜。
老周拖着拖把经过会议室时,动作慢得不合常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