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野站在老宅厨房的晨光里,手指停在那只青瓷汤碗的边缘。
它倒扣着,像一个被封存的秘密,釉面温润泛旧,底部一圈胶痕淡得几乎看不见——那是她七岁时偷偷粘上的温感贴,用来监测母亲是否来过她房间。
那时她发烧到三十九度,周慧敏却说“孩子不能娇气”,整夜没进来看她一眼。
她把录音笔塞进碗底,录下自己断续的咳嗽和床板吱呀声,第二天却被当场搜出,日记烧了,录音带剪碎扔进马桶。
可现在,这只碗干干净净地躺在最深的柜格,像是被郑重安放。
她忽然想起七天前那条短信。
凌晨一点十七分,手机震动:粥凉了。
没有称呼,没有标点,像一句责备,又像一声叹息。
她当时正和江予安坐在剧场调试新装置,回了一句“知道了”。
后来才意识到——这是母亲第一次,没在饭点打电话催她回家,也没用“你爸等着吃饭”这类隐性绑架。
她只是煮了粥,等不到人,便发一条短讯,然后……就结束了。
没有追问,没有冷战,也没有眼泪。
林野轻轻将碗翻转过来,掌心触到底部残留的粗糙。
她记得那卷母带,《静夜思》是幼儿园朗诵比赛前练的,她故意拖长尾音,想模仿广播里的播音员。
周慧敏听了皱眉:“装腔作势,谁家小孩这么说话?”当晚磁带就被剪断,丢进垃圾桶。
她偷偷捡回来拼接,只留下开头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声音稚嫩颤抖,带着五岁孩子对认可的全部渴望。
那天之后,她开始躲着背诗,也学会在钢琴前低头时咬住舌尖,不让哭声溢出来。
而现在,她转身走进客厅,从行李箱取出那台老式示波器——江予安从博物馆库房借来的报废设备,绿色荧屏边缘有些许裂纹,但信号依然稳定。
她在餐桌中央钻孔,嵌入微型拾音器,又将两张童年用过的木椅摆在两侧,漆皮剥落处还留着指甲划痕。
这是她的“回音餐桌”:只有当那只瓷碗被放上桌面,并静置十分钟以上,才会触发预录的音频。
但她没放进母亲的声音。
而是载入了那段残缺的《静夜思》。
江予安来的时候,夕阳正斜照进窗棂,尘埃在光柱中缓缓浮游。
他站在门口看了很久,才轻声问:“你希望她听见吗?”
林野摇头,“我不是在等她听。”
她顿了顿,指尖抚过示波器冰凉的旋钮,“我是想让那个五岁的我,知道有人愿意为她留一盏灯,哪怕她背得不好,哪怕她声音发抖。”
江予安没再说什么,只是走过去,帮她调整拾音器的角度。
他的动作很轻,仿佛怕惊扰某种沉睡的仪式。
夜里十一点,手机震动。
问答箱弹出一条匿名回复,ID显示为H.M.,标题只有一个字:碗底。
附件是一段两分十七秒的录音。
她戴上耳机。
第一声,是空碗轻叩桌面,三次,间隔均匀;接着水流缓缓注入,温度应是微烫,水珠溅起细微嘶响;最后是布巾擦拭碗沿的沙沙声,缓慢、细致,像某种祷告。
全程无人说话,也没有脚步声。
系统日志显示,上传时间为凌晨四点零三分,操作者IP地址正是这栋老宅。
记录显示,同一段流程重复了七遍——恰好是她离家的第七夜。
林野睁着眼躺在床上,听着隔壁厨房传来的滴水声。
她知道,母亲不会再发“粥凉了”的短信了。
因为她已经默认,女儿总会回来,哪怕不响,哪怕沉默。
就像这碗,明明空了,却重得提不动。
清晨六点,她起身走进厨房,捧起那只青瓷碗,走向客厅。
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地板上,她将碗轻轻放在“回音餐桌”中央,按下启动键。
示波器屏幕亮起,绿色波形微微颤动,等待十分钟后自动激活的那一刻。
但她没有坐下来听。
而是打开墙边的投影仪接口,将示波器信号接入光学转换模块。
当声音再次响起——那熟悉的叩击、注水、擦拭——屏幕上渐渐浮现出一道道起伏的光影,如涟漪扩散,层层叠叠,在白墙上织成一片无声流动的年轮。
林野没有回放那段录音。
她只是将示波器的输出信号接入光学转换模块,指尖在投影仪接口上停留片刻,像是确认某种温度的存在。
绿色波形随着厨房里那三次轻叩、水流注入、布巾擦拭的节奏,缓缓转化为光的震颤。
当第一道光影在白墙上漾开时,她仿佛看见时间被具象化了——不是线性前行,而是以涟漪的方式一圈圈扩散,层层叠叠,织成一片无声流动的年轮。
展厅尚未正式开放,地面还留着施工胶带的残痕。
她蹲下身,调整水槽位置,让碎纸机出口正对投影区域。
装置名为《空音》:观众可写下“我曾被否定的声音”,投入碎纸机,纸屑如雪般落入浅槽,在光影的起伏中浮沉,像沉没又未消失的记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