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零七分的呼吸声还在耳膜里震颤,像一根细线悬着林野摇晃的心。
她坐在练习室的地板上,背靠着墙,手机屏幕已经暗了三次,又亮起三次。
H.M.账号的界面停留在那条标题为“挂号07”的录音上,播放进度条归零,仿佛只要她不碰它,时间就能停在这片刻的暖意里。
可第二天,系统没有更新。
第三天,也没有。
第七天清晨,林野打开后台数据时,指尖微微发抖。
周慧敏依旧每天登录——IP地址固定在家里的WiFi,设备是那台老旧的平板电脑,使用时长从最初的四十分钟,一路跌到五分钟、两分钟,最短的一次,只有十七秒。
十七秒,刚好够点开页面,播放那句“生日快乐”,再听一遍录音里自己七岁那年凌晨哭出的第一声“妈妈”。
然后退出。
林野调出及格线监控视频。
画面中,母亲穿着灰蓝色的旧毛衣,站在客厅那道贴着红纸的门框前——那是林野小时候考试成绩公布后必须站定的地方,低于90分要罚站,高于95分才能跨过去吃饭。
如今纸上字迹早已褪成浅粉,像干涸的血痕。
前几天,周慧敏还会站上两三分钟,目光落在光束投下的位置,像是在等什么人走出来。
昨天,她只是路过,脚步没停,抬头看了眼光束,就转身进了厨房。
今天,连看都没看。
江予安站在她身后,声音很轻:“她可能终于明白——爱不需要打卡。”
林野没说话。
她的手指已经按上了心口,那里曾经会因情绪剧烈波动而灼痛,荆棘纹身会在皮肤下蔓延如藤蔓。
但现在温感贴早已摘下,医生说生理反应已趋于稳定。
可她还是习惯性地压下去,仿佛唯有确认这份疼痛是否存在,才能判断自己是否还被看见。
她忽然起身,翻出《及格》的手稿备份。
这部即将出版的非虚构小说,记录的是她与母亲三十年的情感拉锯,每一章都以一次“回应”收尾:母亲烧日记后的道歉信草稿、剪头发那天偷偷放在床头的护发素、医院走廊外一根未抽完的烟……
可当她逐章回溯,冷汗慢慢爬上脊背。
原来所有章节的成立,都依赖同一个前提——母亲必须回应。
她写得越深,就越需要那个回音。
不是为了和解,而是为了证明:你看,我痛的时候,她也听见了。
可如果有一天,母亲不再回应呢?
如果她终于学会沉默,学会不解释、不辩驳、不补救——那她的存在本身,是不是也会随之瓦解?
林野靠在桌边,胸口闷得发慌。
窗外上海的夜雨开始落下,打在玻璃上像谁在轻轻敲门。
她突然想起十四岁那年,发烧到三十九度,蜷在沙发上喘气,周慧敏坐在对面批改作业,头也没抬地说:“别装病逃钢琴课。”
那天晚上,她在日记本里写:“我希望我死掉那天,你能哭。”
而现在,她盯着屏幕,一字一句删掉了《及格》的最后一章标题——【她终于说对不起】。
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新的演出策划案。
名称:缺席日·特别场
内容:舞台空置,无表演者。
仅循环播放一段采集自老宅的白噪音——电饭煲跳闸的“咔哒”声、晾衣绳被风推着轻晃的金属摩擦声、二楼地板因热胀冷缩发出的吱呀声。
全程无音乐,无字幕,无灯光变化。
门票注明:“今天没有人需要被治愈。”
江予安看完方案,沉默良久,才问:“你确定?这不像你在‘修复’什么。”
“我不再想修复她了。”林野低头看着掌心,“我想试试……允许她不完整地活着。”
演出当晚,剧场坐满了人。
有人带着笔记本,有人闭着眼睛,后排一位老太太甚至织起了毛衣。
整场九十分钟,没人离席。
散场时,一个戴眼镜的女孩低声说:“原来安静也可以是陪伴。”
林野躲在后台,耳机里放着那段白噪音。
她第一次觉得,那些曾让她窒息的声音,此刻竟有种奇异的安宁。
手机震动了一下。
一条短信弹出来,没有称呼,没有标点:
粥凉了
她盯着那四个字看了很久,眼眶忽然发热。
这不是指令,不是责备,也不是关心。
这只是事实。
就像雨落下来,灯熄灭,日子一天天过去。
她轻轻回了一个字:“嗯。”
然后打开H.M.账号,光标停在**设置上。
三天后,林野坐在出租屋的飘窗边,窗外是上海清晨灰蓝的天光。
城市刚从雨后的湿气里醒来,楼下的便利店亮着灯,一个穿校服的女孩正踮脚够货架顶层的三明治——那动作像极了十四岁的她,在母亲眼皮底下偷偷藏起一张不及格的数学卷子。
手机静静躺在膝上,屏幕亮着“H.M.”账号的后台界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