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的清晨,空气里还浮着水汽的微腥。
林野蜷在床沿,指尖轻轻摩挲着录音笔冰凉的金属外壳。
屏幕暗着,像一口沉入井底的钟。
她昨晚没敢立刻回放——那句戛然而止的“今天修了七户”,夹杂着风雨模糊的喘息,像一根细线,勒进她心口尚未愈合的裂痕。
荆棘纹身仍在隐隐作痛,昨夜那阵突如其来的痛感如潮退去,却留下沙砾般的刺痒。
不是愤怒,也不是悲伤,而是一种极深的疲惫,混着小心翼翼的期待,像是有人把一生没说出口的话,全压进一句平淡的汇报里。
她按下播放键。
电流轻响后,是熟悉的背景噪音:老式楼道的风声、远处电瓶车启动的嗡鸣,还有林国栋低沉而克制的声音。
他说话向来不多,连录音也只录工作事项。
“三单元六楼漏水……电线老化要换……十二号楼广播线路松了。”一项项报完,正要关机时,忽然——
“滴答、滴答、哒哒……”
节拍器的声音突兀地切进来,节奏错乱,像一只跛脚的鸟在跳。
林野猛地坐直身体。
那是她的节拍器。
童年练琴时用的那台老式机械款,黄铜外壳早已氧化发黑,指针摆动时总带着滞涩的颤音。
周慧敏曾把它当作刑具——弹错一个音,就加练一小时;而林国栋,有次偷偷帮她调慢了速度,小声说:“机器坏了可以修,人听久了错拍,心就乱了。”
可现在,这台早就该报废的节拍器,竟又响了起来。
而且是在父亲的录音里。
林野盯着手机波形图上那段异常起伏的音频,心跳渐渐与那错乱的节拍重叠。
她突然意识到:这不是故障。
这是信号。
是林国栋唯一能发出的,关于“我在乎你”的摩斯密码。
她没打电话问,也没直接提。
她知道那种问询会让他退缩,像受惊的老猫躲进黑暗角落。
于是当天下午,她以社区广播站设备检修为由,请林国栋过来查线路。
傍晚五点,林国栋准时出现,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裤,肩上挎着工具包。
他进门第一眼便落在控制台中央——那个被擦拭干净、静静立着的节拍器。
他的目光顿住了,手指无意识地掐进工具包带子,指节泛白。
但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放下包,蹲下检查线路接口。
林野泡了杯热茶放在桌边,轻声道:“爸,这个节拍器……我翻出来的时候还在响,就是不准,听着有点烦。”
林国栋头也没抬,“嗯”了一声,动作依旧利落。
他拆开广播主机背板,用万用表测电压,手稳得不像五十多岁的人。
可当他的余光第三次扫过节拍过去,林野看见他喉结动了一下。
那天收工前,所有人都走了。
林国栋最后一个离开,临走时弯腰收拾工具,顺手将节拍器放进自己的工具箱,动作自然得仿佛只是顺路带走一件遗落的小物。
门关上的瞬间,林野靠着墙缓缓滑坐到地。
他知道。他全都记得。
几天后,江予安在博物馆修复室里,戴着耳机反复比对两段音频——一段是林野五岁时第一次练琴失败的录音,另一段是从父亲录音中提取出的节拍器频率。
“你听这个。”他摘下耳机递给林野,声音罕见地低哑,“这不是随机误差。”
林野接过,按下播放。
先是幼年自己的抽泣声,琴键上错乱的单音重复了十七次,每一次都换来周慧敏冰冷的“再来”。
而在背景深处,节拍器固执地响着:滴——哒哒、滴——哒哒,每四拍就多出半拍,像心跳漏了一拍又强行接上。
接着是父亲录音里的节拍声。
几乎一模一样。
“齿轮被人动过。”江予安指着显微镜下的机械结构,“不是为了修准,是为了维持这个节奏。有人故意让它的摆轮偏移0.3毫米,让它永远卡在这个频率。”
林野怔住。
所以这根本不是坏掉的节拍器。
这是被精心保存的残缺。
是林国栋藏在沉默之下,最笨拙也最痛彻的纪念——他保留了女儿人生第一次崩溃时的心跳节拍。
眼泪无声滑落,不是因为委屈,而是某种迟来的确认:原来在那些他低头干活、避而不语的日子里,他也一直在听。
一直记得。
那一晚,林野坐在书桌前,打开新文档,光标闪烁良久,最终只写下一行字:
有些错拍,不该被修正。
窗外月色清冷,城市沉睡。
而她心里某处锈死的齿轮,终于开始转动。
正午的阳光斜切过城市楼宇的棱线,洒在“声音剧场”的玻璃幕墙上。
林野站在控制台前,指尖悬停在启动键上方,呼吸微微发紧。
她没有再校准频率,也没有更换发条——那台黄铜节拍器就那样安静地躺在声学隔离舱中央,像一颗即将重启的心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