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丝斜织进广场中央的简易舞台,像无数根细密的针,扎在林野裸露的手背上。
她站在麦克风前,没穿礼服,也没化妆,只是套了件宽大的米白色毛衣,袖口磨得起了球。
音响里正传出一段低沉的喘息——是三年前她在急诊室发作时的录音,夹杂着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还有走廊尽头父亲压抑的咳嗽。
江予安蹲在台侧,手指在调音台上轻点,将雨声慢慢混入音轨。
他抬头看了她一眼,眼神里有担忧,也有骄傲。
他知道她删掉了所有“我终于原谅”“我与过去和解”这类句子,就像她撕掉出版社寄来的宣传稿上那些光鲜的推荐语。
她说:“我不是来表演痊愈的。”
观众不多,七八个撑伞的人散坐在塑料椅上,大多是附近社区的老人和几个从网上追更《荆棘摇篮》的老读者。
他们听不懂这些声音拼贴的意义,但有人悄悄打开了手机录音功能。
林野没有念稿。
她按下播放键,让那段混剪音频流淌而出:火焰舔舐纸页的噼啪声——那是母亲烧毁她日记的那个冬夜;钢琴键卡住时的刺耳摩擦——六岁那年练琴失误后被罚跪一整晚的记忆;父亲修厨房水管时金属扳手掉落的清脆响动——他总在争吵后躲进狭窄的橱柜里,假装忙碌;还有江予安的声音,在咨询室最后一次见面时说:“我不治你了,我要试着爱你。”然后是一段漫长的静默。
雨越下越大,敲打帆布顶棚的声音渐渐融入背景,竟形成一种奇异的节奏,像是自然为这段记忆配上了鼓点。
她望着台下模糊的人影,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穿透了雨幕:“这些声音,曾让我心口长出荆棘。每一次羞辱、每一次逃避、每一次沉默,都在皮肤底下生根发芽。疼的时候,我以为自己要死了。可现在我才明白,它们不是毒,也不是伤疤——它们只是回音。”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人群,最终落在最后一排那个熟悉的身影上。
周慧敏撑着一把深蓝色旧伞,伞沿压得很低,遮住了大半张脸。
但她手里紧攥着一本翻得卷边的《荆棘摇篮》,书脊裂开,用透明胶带缠了又缠。
那是初版印刷,连错别字都没改。
林野知道,母亲从未对外承认过这本书写的是她,可在某个深夜,她发现这本书静静躺在自家茶几上,旁边还放着一碗凉透的红豆汤。
“今天本来可以很‘正能量’。”林野笑了笑,语气轻得像自言自语,“出版社想让我讲‘如何走出阴影’,教大家‘修复原生家庭创伤的五个步骤’。但我做不到。因为我和你们一样——我们都没好。”
台下有人低声笑了,带着理解的苦涩。
“所以我请大家做一件事。”她举起手机,打开一个名为“藏声阁”的小程序,“录一段此刻最真实的声音。不必美好,不必体面,只要真实。”
一个戴口罩的女人录下了自己压抑的咳嗽;一个小男孩录下雨滴砸在他雨靴上的噗嗤声;一位拄拐的老人颤巍巍地举起助听器,录下里面细微而持续的嗡鸣。
林野把每一段都上传到实时声墙,屏幕上,一个个光点随声音波动亮起,像暗夜里微弱却执着的萤火。
江予安一直安静地看着她。
直到最后一个声音上传完毕,他忽然站起身,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银色U盘。
全场目光随他移动。
他走上台,雨水顺着他肩头滑落。
他没有说话,只是将U盘递到她手中,动作极轻,仿佛交付的不是数据,而是某种封存多年的呼吸。
“这是我昨晚修好的。”他的声音很低,刚好让她听见,“1978年小学毕业典礼录音。你妈唱了《让我们荡起双桨》。”
林野怔住。
她低头看着那枚小小的U盘,金属外壳映出头顶昏黄的灯光。
她想起昨夜江予安伏在工作室桌前的样子——耳机压着鬓角,手指一遍遍校准杂音,像在打捞沉入时间河底的一粒星火。
她没接。
江予安也不催,只静静站着。
雨声如幕,笼罩四野。
片刻后,林野缓缓抬起手,将U盘插入笔记本电脑。
屏幕亮起文件列表,最上面是一段标注为“周慧敏__毕业演出”的音频。
她的鼠标悬停其上,久久未动。
台下无人喧哗。
周慧敏低着头,伞微微颤抖,不知是风吹,还是肩在抖。
林野闭了眼。
再睁眼时,她嘴角浮起一丝极淡的笑。
她当众取出U盘里的芯片,捏在指尖。
然后,轻轻折断。
雨停了,风却未歇。
广场上的积水倒映着灰白的天光,像一块块破碎的镜面,映出林野模糊的身影。
她站在原地,指尖还残留着芯片断裂时细微的脆响,那声音并不尖锐,却像一道无声的闪电,劈开了某种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重量。
她没有看母亲离开的方向,也没有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