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野站在空旷的展厅中央,脚边是散落的电路图纸和未拆封的灯带。
头顶的射灯一盏接一盏亮起,像被唤醒的星群,映得她心口那片荆棘纹身微微发烫——金线在皮肤下缓缓游走,如脉搏般起伏。
她盯着墙上那串被划掉的“治愈进度条”设计图,指尖还残留着红笔的温度。
江予安走后,会议室里只剩她一个人,对着投影屏看了整整三遍方案回放。
他最后那句话一直在耳边回响:“那你告诉我,你心口的金纹,是伤好了,还是只是学会了不喊疼?”
她没回答。也不敢答。
可现在,站在这片即将成型的光海里,她忽然觉得喉咙堵得厉害。
十年了,她写《荆棘摇篮》,建“代际记忆库”,把别人的哭声、沉默、深夜崩溃录进音频箱,甚至逼自己每年做一次心理评估——她一直以为自己是在救别人,是在证明:痛过的人,也能走到光里。
可真的是这样吗?
她打开随身携带的旧文件夹,泛黄的心理咨询记录一页页翻过。
纸张边缘有她早年指甲抠出的印痕,背面还留着某次焦虑发作时无意识画下的小人——蜷缩、闭眼、双手抱头。
但真正让她停住呼吸的,是那些重复出现的词。
没有“好转”。
没有“康复”。
甚至连“稳定”都极少出现。
只有三个字,反复出现在每一份报告末尾:
在场。
呼吸。
未断裂。
像是某种隐秘的暗号,又像是一句低语:我在这里,你还活着,我们之间的线还没断。
她的手指颤了一下。
原来他从没试图把她“治好”。
他只是……一直在等她醒来。
眼泪无声滑落,砸在纸上,晕开了一小片墨迹。
那一刻她终于明白,自己执着于“治愈进度条”,不是为了投稿者,而是为了自己能相信——只要还在记录,只要还有数据,父母的影子就不会彻底消失。
哪怕那光是冷的,是刺人的,是带着鞭子味儿的。
可她不能再用别人的伤口来喂养自己的恐惧了。
第二天凌晨四点,施工队还没来,她独自扛着一箱信灯爬上展台。
新方案叫“心跳墙”,没有任何指数,没有任何排名,只有一千个微型传感器连接真实心率,灯光随心跳明灭,忽强忽弱,毫无规律,如同生命本身。
她一根根接线,手指被剥线钳磨出细小血口也不停下。
阳光渐次漫过玻璃幕墙时,整面墙已初具雏形——像一片漂浮的银河,安静而动荡。
傍晚,布展接近尾声。
门外传来迟疑的脚步声。
林野抬头,看见母亲周慧敏站在门口,穿着洗得发白的灰呢外套,手里攥着一只旧布包。
她没说话,只是慢慢走近,在墙角处别上一枚铜质书签——上面刻着两个字:“藏光”。
“我今天没带批改笔,”她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什么,“只带了心跳。”
林野怔住。
那是母亲第一次,没有评价,没有纠正,没有“你应该”。
她沉默地握住母亲的手,将它按在最近的传感器上。
灯光倏然亮起,一闪,再闪,节奏缓慢而真实,像冬夜炉火将熄未熄时的最后一缕跳动。
她看着那光,听着自己胸腔里的心跳,忽然觉得心口的金纹不再灼痛。
它仍在,蜿蜒盘踞,却不再是为了提醒伤害,而是标记一条活下来的路。
夜深了,展厅重归寂静。
她坐在角落的长椅上整理资料,风从半开的窗缝钻进来,吹乱了桌上的文件。
她弯腰去捡,却见一张陌生的打印纸静静滑出档案袋。
纸面干净,标题空白,右下角只有一个手写的日期——正是展览开幕前一天。
她心头莫名一紧,正要翻看,手机震动起来。
是江予安的消息,只有短短一行:
“明天布展验收,我可能会迟到。有些事,得先处理完。”展览开幕前夜,展厅里只剩林野一人。
风从高窗斜切进来,带着初春的凉意,拂过她裸露的手臂。
心跳墙在暗处微微呼吸,灯光如潮汐般起伏,不规则、不稳定,却真实得让人心颤。
她正低头调整最后一组传感器的灵敏度,忽然听见门口传来熟悉的脚步声——不急不缓,像某种早已刻入记忆的节拍。
江予安站在光影交界处,西装外套搭在臂弯,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文件袋。
他没有开灯,只是走近,在她面前停下,将文件轻轻放在展台边缘。
“这是什么?”林野抬头,声音很轻,仿佛怕惊扰这片尚未苏醒的光海。
“《退出心理咨询协议》。”他说,语气平静得像在陈述天气。
她怔住,指尖僵在半空。
十年了,从医院走廊到咨询室,从深夜来电到她第一次敢说出“我恨她”的那天,他始终坐在对面,笔尖记录着她的每一次颤抖、每一句真言。
他是医生,是倾听者,是她情绪崩塌时唯一愿意接住碎片的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