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城市还在为“会呼吸的灯”沸腾。
新闻里反复播放着信灯在夜色中明灭的画面,配乐温柔得近乎催眠。
主持人说这是现代科技与人文关怀的完美融合,是都市灵魂的一次集体复苏。
社交媒体上,“今晚的光不一样”持续登上热搜,有人拍下情侣在信灯下相拥,有人记录老人驻足凝望的侧影,还有孩子踮脚往灯箱缝隙塞纸条——像投递给宇宙的漂流瓶。
林野坐在老厂房二楼的小办公室里,窗外灯火连绵如河,可她只盯着手机屏幕。
那条私信还静静躺在后台:
“你们的灯救不了我女儿——她走那天,整条街都亮着。”
字不多,却像一根冰针扎进胸口。
她指尖发凉,点开“信灯”运行日志,一页页翻查数据流。
接入市政网络后的72小时内,系统自动执行了三次“视觉清洁”:涂鸦、模糊笔迹、非标准符号……全被归类为“污损内容”,批量清除。
其中一条记录让她呼吸一滞——编号L-17的滤片,原本是一行歪斜的蜡笔字:“妈妈对不起我没考好”。
那是上周一个初中女生留下的,她说自己每天放学都要绕路来看这盏灯,因为家里没人听她说话。
现在,那行字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空白。
林野猛地合上电脑,抓起外套冲下楼。
冷风灌进衣领时,她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在抖。
不是愤怒,也不是悲伤,而是一种熟悉的无力感,像是童年蜷缩在钢琴椅后听见母亲撕碎她画的全家福时那种——你明明看见了伤口,却连一声哭都不敢出。
她在配电房门口站定,透过玻璃望进去。
父亲林国栋正弯腰检查主控线路,手电筒的光照着他花白的鬓角。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为什么他愿意交出钥匙——因为他知道,有些东西比掌控更重要,比如让别人也有点亮灯的权利。
可如果光本身被修剪整齐、去除了所有毛边和泪痕呢?
她转身回到工作室,打开尘封的档案柜,取出一盒未使用的透明滤片基板和一沓素描纸。
台灯下,她开始一笔一笔描摹被删去的内容:颤抖的笔迹、干涸的泪痕、用口红写的遗言、小孩指甲盖大小的涂鸦……每还原一幅,就像重新经历一次那个人的夜晚。
江予安推门进来时,已是凌晨两点。
他没说话,只是轻轻放下保温杯,蹲在她身边看了许久。
“如果市政要求统一滤片模板呢?”他终于开口,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纸上沉睡的情绪。
林野的手顿了一下。
脑海里忽然浮现小学三年级的周末,母亲周慧敏把她关在书房,逼她抄写一百遍“我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我感恩老师辛勤教导”。
墨水浸透纸背,手腕酸得几乎握不住笔。
那时她说了一句“我不想写了”,换来的是晚饭前跪在客厅念完全部句子——猫爸躲在厨房洗碗,水流声盖住了他沉默的背影。
原来控制从未消失,只是换了名字,穿上了“规范”“安全”“管理”的外衣。
她没回答江予安,而是起身将那一叠手绘稿钉上了斑驳的砖墙。
最上方用红笔写下标题:
“允许光有裂痕。”
第二天中午,市电力公司派来评估团队,西装笔挺地站在信灯原型机前,提出更换预设图案卡的方案。
“标准化才能规模化,”负责人微笑道,“而且更便于防火检测。”
林野没争辩。她带他们走进“情绪滤片工作坊”。
阳光斜照进玻璃房,一名守灯人正小心翼翼地把一小撮金黄色的短发夹进滤片夹层。
那是她五岁儿子化疗时掉的头发。
灯光穿过发丝,在地面投出细碎跳动的光斑,像撒了一地星屑。
工程师怔住了。
良久,有人说:“这不符合防火标准。”
话音刚落,林国栋走了进来。
他什么也没说,当众拆开一盏信灯外壳,露出内壁加装的一层银灰色金属隔网——密密麻麻的手工焊点遍布边缘,显然是连夜赶制的。
“光要透,火不能出。”他低声说,声音不大,却压住了所有质疑。
没有人再开口。
评估组离开后,江予安靠在门框上看着林野:“你觉得他们会妥协吗?”
她望着墙上那片手绘的光影残迹,轻轻摇头:“我不知道。但至少现在,我们留下了证据——痛不该被格式化。”
夜再度降临。
林野处理完最后一份志愿者反馈,准备离开。
路过配电房时,她发现门缝透出微弱的光。
推开门,只见父亲蹲在角落的老工具箱前,手里摆弄着几块废弃电路板和一个旧投影头。
他似乎在拼凑什么。
听见脚步声,林国栋抬起头,笑了笑:“有些光……”
话没说完,便又低头拧紧一颗螺丝。
那晚的风很轻,却带着铁锈与水泥地的气息,在老厂房空旷的走廊里来回穿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