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野盯着屏幕,手指悬在鼠标上方,迟迟没有点下刷新。
那行字像一根细针,轻轻扎进她心口最柔软的角落——“紧急联系人:林国栋”,备注写着:“林师傅教我认火线,像我爸当年该教我的。”
她的呼吸慢了一拍。
这是第一次。
第一次有外人把父亲的名字写进一份与亲情有关的档案里,不是作为修理工的工号,不是水电单上的签名,而是以“父亲”之名被铭记、被感激、被需要。
她忽然想起昨晚那个梦。
梦里她站在老屋的天花板上,俯视着小时候的自己蜷缩在床上,头顶那盏灯忽明忽暗。
而门缝外,父亲蹲在电箱前,手里握着钳子,背影佝偻得像一座即将塌陷的桥。
她想喊他进来,可声音卡在喉咙里,发不出来。
直到焊枪亮起,金属熔断的嘶响划破黑暗,灯终于稳稳地亮了——但床上的孩子已经不见了。
现实中的键盘冰凉。
她退出系统,起身走向书桌,拉开最底层抽屉。
尘封的木盒静静躺在角落,上面贴着一张泛黄标签:“光迹·未归档”。
她取出那盏台灯——是父亲亲手改装的老式钨丝灯,底座用铜线缠绕加固,边缘还残留着焊痕。
她曾以为那只是普通的维修痕迹,直到昨夜,在江予安调暗客厅灯光时,她无意瞥见灯罩投下的影子。
银镯嵌在灯座内侧,花纹在暖光下缓缓游移,投在墙上的阴影竟与她童年手腕上那一圈淤青形状惊人相似——椭圆微凸,边缘带着钝角压痕,像是被什么冰冷的东西长期束缚过。
她猛地怔住。
记忆翻涌而来。
七岁那年发烧,周慧敏非说她是装病逃避钢琴课,一把扯开她袖子当众质问:“谁打你了?你说!”而她低头看着腕上那圈红紫,不知如何解释那是母亲攥着她练琴时留下的指印。
她没哭,只说:“是摔的。”
原来那形状,早在三十年前,就被父亲悄悄刻进了金属里。
“你在找什么?”江予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轻得像怕惊扰一场祭祀。
她没回头,指尖抚过灯座的焊点:“我在想,他修灯时,是不是也在修那个没保住的人。”
江予安沉默片刻,只将一杯温水放在她手边,“有时候,工具比语言诚实。”
第二天清晨,她拨通父亲电话,声音平静:“爸,陪我去趟老城区吧,那边几栋旧楼线路老化,社区请人巡检。”
林国栋应得干脆,仿佛早已等待这一刻。
风穿过废弃小学斑驳的围墙,吹动铁皮屋顶发出呜咽般的响。
林野跟在父亲身后,看他弯腰检查配电箱,动作依旧利落,只是步伐多了几分迟疑。
忽然,他停下脚步,目光盯在墙角一盏锈蚀的应急灯上。
灯壳裂了缝,玻璃蒙着厚厚灰垢,但灯罩内侧,几个小字清晰可见——“囡囡 平安”。
林野的心跳漏了一拍。
她没问是谁写的,也没问“囡囡”是谁。
她只是默默举起手机,拍下那行字。
回家后,她用电路笔蘸导电墨水,在纸上一笔笔临摹刻痕。
笔画断裂处太多,尤其是“平”字最后一横,像是中途停顿、力竭而止,整颗心都被那残缺撕开一道口子。
她把图打印出来,夹进“光迹档案”的新页,旁边放上一颗用棉纸包着的乳牙——那是她五岁时掉落的,一直藏在抽屉深处,从未示人。
她不知道为什么此刻要拿出它,只觉得这一页必须完整,哪怕拼凑的是别人遗忘的碎片。
三天后清晨,她到档案室取资料,推开门却发现父亲已站在柜前。
他背对着她,肩背僵直,手中捏着那份打印稿,站了近两个小时,一动未动。
她没打扰,轻轻退了出去。
次日黄昏,林国栋提着工具箱来到老厂房。
夕阳透过破碎的玻璃洒在他花白的鬓角上。
他打开焊枪,火焰腾起,映红他布满老茧的手。
银镯嵌得太深,与铜座熔为一体。
他一点点加热,剥离,金属在高温中发出细微爆响,像某种沉睡多年的封印正在松动。
汗水顺着他额角滑落,滴在铁板上,瞬间化作一缕白烟。
林野站在三步之外,屏息凝视。
最后一道焊缝断开时,父亲将镯子轻轻放进她掌心。
铜丝微烫,花纹依旧清晰。
“当年妈把妹妹埋在槐树下,说女娃不配戴银。”他的声音低哑,几乎被风吞没,“我偷埋了这个,可一直没敢戴给她看。”
林野低头看着手中的镯子,月光白的银边映着晚霞,像一团熄灭又复燃的火。
她没说话,只将银镯重新设计——不再做灯座,而是改造成一盏可拆卸的“信灯”:灯罩内嵌小格,能放纸条。
她写第一张:“囡囡……”林野没说话,只将银镯重新设计——不再做灯座,而是改造成一盏可拆卸的“信灯”:灯罩内嵌小格,能放纸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