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的路灯频闪三下后,《家庭电路沟通指南》像一缕电流,悄然渗入市井巷陌。
社区论坛里,职高教师发来反馈:原本沉默寡言的学生开始主动报名电工实训课,甚至有家长带着孩子翻出旧台灯拆解练习。
一张张手绘接线图被贴在冰箱上,一段段扫码视频在晚饭时间播放——有人笑称,“现在修灯泡,比聊成绩还热络。”
可林野还没来得及为这份微弱共振欣喜,市教委督导组的公函便落到了她案头。
“图解形式新颖,但缺乏量化评估标准。”文件末尾红章赫然,“建议补充亲子沟通能力测试量表,用于教学成果追踪。”
她翻开附件,纸页冰冷。
【您是否经常与孩子谈论情绪?】
【您对孩子表达爱的频率是?
每日一次 / 每周数次 / 很少 / 从不】
指尖一顿,那行字忽然扭曲成母亲周慧敏的声音:“写!今天要感恩爸爸做了饭,写‘我感到幸福’;写妈**评你是为你好,写‘我很幸运’!”童年书桌前,她握笔的手抖得几乎划破纸面,而周慧敏就站在身后,盯着她把每一个“我爱妈妈”抄满整页。
如今这些问卷,不过是换了壳的心理考核题,依旧要求用语言填满那些从未被允许存在的裂缝。
心口虽无荆棘纹身浮现——它早已沉入皮下,化作常年隐痛——但她仍觉窒息,仿佛又被按回那个逼仄房间,被迫说出不属于自己的情绪。
江予安进门时,看见她坐在窗边,手里捏着那份量表,眼神空茫。
他没问,只轻轻接过文件,扫了几眼,便放在一旁。
“他们要数据。”他说,声音像穿过薄雾的晨光,“但你手里有光。”
一句话,让林野抬起头。
光?
是的。
那些频闪的路灯、孩子第一次拧紧灯座时亮起的眼神、父亲笨拙缠上胶布的手势……都不是问卷能测量的东西。
它们不在言语中,而在动作里,在延迟三秒才亮起的灯光里,在沉默却终于触碰的掌心之间。
她忽然起身,拨通老厂房物业电话:“下周六,我要办一场‘反向测试’。”
消息发布当晚,报名人数超预期两倍。
林国栋听说后,一个雨夜骑着旧电瓶车赶来,后座绑着六个木箱。
打开来,是六盏手工台灯,灯罩泛着温黄的釉彩,底座刻着极细的小字:“修得好不好不重要,亮不亮才重要。”
“每盏都装了延时继电器。”他低声道,手指摩挲着其中一盏的电线接口,“灯迟一点亮,心才来得及跟上。”
林野怔住。这句话像一把钥匙,轻轻旋开了她心中某道锈死的锁。
她将六盏灯摆进教室中央,如同布置一场未命名的仪式。
桌上没有试卷,只有工具包、彩色绝缘胶布和二维码卡片。
墙上投影循环播放一句话:“不是所有连接,都需要先说出口。”
首场测试日,天空阴沉,空气潮湿得能拧出水来。
一对父子最先卡在接线环节。
父亲年近四十,穿着工装外套,眉头紧锁,反复拆接火线零线,动作越来越急。
男孩十岁左右,缩在椅子边缘,低头抠桌角漆皮,一句话也不说。
灯始终不亮。
林野站在角落,并未上前指导。
她只是走过去,把那卷印着表情符号的特制胶布轻轻放在桌上——笑脸朝上。
时间一秒一秒爬行。
忽然,男人停下动作,盯着胶布看了许久。
然后,他撕下一段,默默缠在儿子手腕上,又指了指自己胸口。
男孩愣住。
雨点开始敲打厂房铁皮屋顶,噼啪作响。
片刻后,他小声开口:“爸……这儿松了。”一边说着,一边伸手摸向灯座接口。
父亲俯身查看,果然螺丝松动。重新拧紧,合上开关。
灯亮了。
三闪如约而至——短、短、短,再长亮。
那一刻,屋外雨势渐歇,一束斜光破云而下,正好落在那盏灯上,像给它镀了层金边。
林野悄悄举起手机,拍下父子俩并肩望着灯光的身影。
她将照片存入名为“光迹档案”的私人文档,标题写下五个字:
第三下,是原谅。
人群陆续散去时,她才发现教室后排站着一个穿灰西装的男人,胸前别着督导组证件。
他面无表情地看着一切,直到最后一对家长离开,才走上前。
“这算什么评估?”他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质疑,“没有量表,没有评分,没有对照组。你们拿什么证明有效果?”
林野没立刻回答。
她转身打开投影仪,屏幕亮起,第一帧是一段延时摄影:一卷蓝色胶布从崭新到磨损,边缘卷起,颜色暗淡;下一帧,是不同孩子使用过的螺丝刀柄部磨痕对比图;再一帧,是十期工作坊中,家长留下的胶布颜色分布统计——愤怒的红色越来越少,拥抱符号的绿色逐渐增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