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如注,老城区的街巷在水雾中模糊成一片灰暗的轮廓。
地下管网深处早已不堪重负,一声闷响撕裂了深夜的寂静——水管爆裂了。
整片老楼瞬间陷入黑暗,停水、停电,连空气都仿佛凝滞成冰冷的铁。
抢修队人手紧缺,电话打到林国栋时,他正坐在厨房的小凳上修理一盏老旧台灯。
没等对方说完,他就披上雨衣往外走,工具包沉甸甸地压在他微驼的肩上。
林野从窗口看见父亲的身影消失在雨幕里,心口忽然一阵钝痛,那熟悉的荆棘纹身似乎又蔓延了一寸。
她煮了一壶姜茶,装进保温桶,撑伞追了出去。
施工现场泥泞不堪,昏黄的应急灯下,几个工人穿着胶靴来回奔忙。
林野站在安全线外喊了一声“爸”,却没人回应。
她正欲走近,听见两个年轻技工低声交谈:
“老林真是怪人,话少得像焊死的接口,可每次修孩子房间的线路,非得反复查三遍,连绝缘层都要测两次。”
“听说他妹妹小时候就是半夜漏电出的事?要真这样,难怪……”
声音戛然而止,他们抬头看见林野,神色尴尬地散开。
林野僵在原地,雨滴顺着伞沿滑落,砸进她的心口。
妹妹?
父亲什么时候有个妹妹?
她想起监控画面里那颗被蓝胶布封存的乳牙,那么小,几乎不像是属于这个世界的遗物。
它安静地躺在档案柜的一角,像一段被强行掐断的呼吸。
回家路上,江予安来电,声音温和而清醒:“你爸那代人,很多兄弟姐妹夭折在重男轻女里——他有没有提过家里还有别人?”
林野摇头,即使隔着电话也如此坚定,“没有。他从来不说家里的事。”
可她心里已经起了风浪。
第二天清晨,她在储物间翻出尘封已久的童年相册。
泛黄的纸页间夹着无数个被剪裁过的瞬间:母亲撕掉她与同学的合影,剪去她穿裙子的照片,甚至抹去她笑得太张扬的画面。
但这一次,她的目光停在一张边缘残缺的照片上——年轻的林国栋站在村口老槐树下,怀里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神情竟是少见的柔软。
一角被齐整剪去,像是刻意抹除什么。
她试探地问周慧敏:“这张照片……是谁?”
周慧敏正在擦灶台,头也不抬:“他家的事?他从来不说。你妈我打你,好歹还让你知道为什么。”
言语如刀,可这一次,林野没有颤抖。
她只是静静看着母亲粗糙的手指划过不锈钢锅底,映出扭曲的倒影,忽然意识到:有些人用声音伤害,有些人用沉默埋葬。
当晚,她将残照扫描,用AI一点点补全缺失的边角。
当图像终于完整呈现时,她屏住了呼吸——襁褓的一角绣着两个褪色的小字:“囡囡”。
她没哭,也没去找父亲对质。
而是打印出修复后的照片,轻轻夹进“光迹档案”的空白页,在旁边放上那颗乳牙,用一小段蓝色电工胶布固定,如同父亲当年那样。
几天后,江予安告诉她:“你爸昨晚又来了。在档案柜前站了快一个小时,一动不动。”
林野走去查看监控回放。
画面中,林国栋背影佝偻,手指缓缓抚过那张照片和乳牙,最终停驻良久。
他没有流泪,也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将胶布边缘按实,仿佛在确认某种封存的有效性。
第二天中午,办公室桌上多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
没有留言,没有解释。
她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叠早已作废的旧粮票,一张发脆的夭折证明——1978年,女婴,肺炎;一枚小小的银镯,雕工粗糙却保存完好;还有一张全家福:林国栋站在父母身后,位置靠边,怀里空抱着一个看不见的襁褓。
照片背面是稚嫩笔迹,墨色已淡:
“妹妹没活到过年,妈说女娃点灯费油。”
林野的手指微微发抖。
她盯着“点灯费油”四个字,久久无法移开视线。
原来如此。
所以父亲一生都在修灯。
不只是她的房间,不只是邻居家的老线路,而是所有即将熄灭的光。
他不是在修电路,是在修补一个从未亮起的生命所留下的黑洞。
他想替那个叫“囡囡”的女孩,把灯修亮。
窗外雨停了,晨光斜斜照进来,落在铁皮盒上,映出一圈朦胧的晕。
林野合上盖子,指尖轻抚过斑驳的锈痕。
她没有在工作坊提起这件事。
但在整理档案柜时,她取出一张新的素描纸,画下两盏并立的旧灯,一大一小,光晕温柔交叠。
底下写了一行字:
“有些光,迟到了几十年,但终究不该被放弃。”林野没有在工作坊提起那个铁皮盒里的秘密。
她只是把那张画着两盏灯的素描纸夹回档案,在“光迹项目”的日程表上,悄悄添了一项新计划:“旧物光疗”——邀请社区居民带来承载遗憾的物件,用电路改造赋予它们新的功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