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野站在“倾听者之家”的教室中央,空调的冷风拂过她裸露的手臂,却吹不散心口那道隐隐发烫的浅痕。
投影仪上还停留着一张老式收音机的照片——是她童年卧室里那台松下RF-88,外壳泛黄,旋钮松动,可每当它沙沙作响地接收到某个清晰频道时,就像黑暗中忽然亮起一盏灯。
“我父亲修过这台收音机三次。”她的声音平稳,带着讲述惯有的克制,“最后一次,他用透明胶带缠住内部线路,说‘只要电通了,声儿就能出来’。”
台下有学员低头记笔记,有人微微点头。
可就在这片刻安静里,一个年轻女孩突然开口,语气尖锐:“如果我爸也这么笨手笨脚,我早崩溃了。你们这是把苦难浪漫化。不是所有沉默都值得歌颂,有些人就是不会爱!”
空气骤然凝滞。
林野没立刻回应。
她只是感到胸口那一圈尚未完全愈合的荆棘纹身轻轻刺了一下,像被一根看不见的丝线牵动。
她想起那个夜晚——窗外雨急,收音机断续跳针,广播里的童谣卡在“月亮走我也走”那一句,反反复复地重复半句旋律。
而父亲蹲在她床边,一手握螺丝刀,一手托着电路板,眉头皱得像是在解一道永远算不清的方程。
那时她以为他是固执。现在才明白,他是怕黑。
怕她一个人在夜里醒来,听不到一点声音。
“你说得对。”林野终于开口,目光扫过那位质疑的女孩,“真正的共情,从来不是赞美笨拙。而是看见——那笨拙背后有多少次失败没人知道,有多少次尝试被当作笑话,又有多少话,明明说了出口,却从未被人好好听过。”
她没有辩解,也不再解释那份胶带与MP3之间的暗语。
因为她忽然意识到,自己讲述的从来不是一个“被父爱拯救”的故事,而是一场漫长错位:她在等一句“我爱你”,而他在拼命学会如何让电流通过一根生锈的焊点。
课程结束,人群散去。
林野独自穿过社区小径,梧桐叶落满肩头。
广播室的门虚掩着,灯光从缝隙漏出,像某种不合时宜的邀请。
她推门进去。
刹那间脚步顿住。
林国栋坐在调音台前,背影佝偻,手指僵硬地悬在老旧录音键上方。
桌上摊开的是她给他的那台MP3,耳机线缠绕成结,旁边堆着几页手写稿纸,字迹歪斜、涂改密布,像一场无声挣扎的遗迹。
最上面一页写着三个字:野野,我录了。
他没察觉她进来。
正试图将麦克风靠近嘴边,又缩回,反复几次,像怕惊扰什么。
最终只低低念出一句:“今……今天……换了……四……个……”然后按下停指,长叹一口气,双手捂脸。
林野的心猛地收紧。
她悄悄退出,关门时连呼吸都放轻了。
仿佛多看一秒,就会戳破这脆弱的努力。
当晚十点整,社区广播准时响起。
可这一次,不是天气预报或通知通告。
杂音如潮水涌来,夹杂着断续人声:“……今天……换了……四……个……灯泡……你小时候……爱听的那个……台……我试了……十三次……”
话未说完,信号中断,只剩滋啦的空白。
楼下传来邻居打趣:“老林又试广播呢?天天卡,跟念经似的。”
没人笑太久。因为谁都知道,他已经坚持一个多月了。
林野躺在床上,闭着眼,心口那道浅痕持续发烫,不再疼痛,却像有了知觉,感知着某种遥远而执拗的震动。
她忽然明白——他不是不想说清楚,是他从未学过如何被听见。
就像她曾花了二十年,才学会写下第一句“我很难过”。
第二天清晨,江予安陪她来到广播站。
他以技术人员身份登记检修,动作利落检查设备。
磁头磨损严重,线路老化,播放系统早已不堪使用。
“这机器撑不了多久了。”江予安低声对林野说,“重录的内容根本没法稳定输出。”
林野望着角落里那台沉默的主机,良久未语。
林国栋站在一旁搓着手,指甲缝里还嵌着电线灰。
“我……就想让她听一句完整的。”他说得很轻,像是怕惊醒什么沉睡的东西。
林野忽然问:“爸,你写的稿子呢?”
他一怔,迟缓地从怀里掏出一团皱巴巴的纸,展开时边缘几乎撕裂。
上面密密麻麻全是修改痕迹,铅笔划掉又重写,红笔标注停顿位置,甚至画了呼吸符号。
翻到最后一页,最后一句话被反复描黑:
“野,爸爸……不是不想抱你。”
空气静得能听见尘埃落地。
林野鼻尖一酸,眼底发热,却没有哭。
她只是伸手接过那张纸,指尖抚过那些颤抖的笔画,仿佛触摸到一段从未被传递的体温。
那一刻她知道,有些话不必修复机器才能送达。
有些爱,原本就不该依赖完美的声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