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像一滴缓慢渗开的墨,浸染了社区心理角的玻璃窗。
林野将打印好的《共坠者》终章轻轻放在膝上,纸页边缘被她无意识地捻出一道细微的褶皱。
窗外,绿萝藤蔓已攀至二楼窗框,叶片在晚风中微微摇曳,仿佛有生命般探向室内那盏暖黄的灯。
门“吱呀”一声推开,江予安走了进来,肩头落着几片碎叶,像是穿过小巷时被风裹挟而来的讯号。
他脱下外套挂在衣架上,动作很轻,像怕惊扰什么。
陈伯早已打开空调和饮水机,临走前还往铁皮桶里添了几块干松枝,说:“点火的时候别太晚,夜里潮气重。”
房间里只剩他们两人。
林野坐在旧沙发的一端,江予安坐在对面——正是他们第一次正式咨询时的位置。
一样的空间,一样的距离,可空气里流动的东西早已不同。
那时是试探与防御,如今却是某种近乎透明的坦诚,像月光穿过薄云,不灼人,却照得见每一道裂痕。
她翻开书页,声音低缓,却不颤抖。
“他说要救我,后来他说要陪我掉,可直到那天,我们才明白——我们只是两个迷路的人,恰好在同一个夜里,听见了彼此的脚步声。”
最后一个字落下时,屋内一片静寂。
空调的嗡鸣、远处车流的余响,都退成了背景。
江予安忽然起身,从背包里取出一本边角磨损的硬壳笔记本。
封面写着“心理学实习日志·江予安”,字迹工整得近乎刻板。
他没有解释,只是一页页撕下,投入铁皮桶中。
纸张摩擦发出沙沙声,像枯叶坠地。
火柴擦燃的瞬间,橙红的光跳上他的侧脸,映出眼底深藏已久的疲惫。
“我曾以为,理解你的痛,是我爱你的方式。”火焰渐渐旺盛,他盯着那团跃动的光,嗓音低得几乎融化在噼啪作响的燃烧声里,“可我现在怕,怕我爱的只是‘理解’本身。”
林野看着他,心口那枚月牙形的纹身忽然泛起微光——不是刺痛,也不是灼烧,而是一种久违的温热,如同冻僵的手掌终于触到暖源。
她记得这感觉,小时候发烧,外婆总用棉袄裹住她,那种被包裹而不被压迫的安全。
火光映照下,她的目光落在他左手腕那道银白色的旧疤上。
他曾说那是划伤,她现在知道,那是某个雪夜,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抱着母亲冰冷的身体,在救护车到来前割开自己皮肤,试图确认自己是否还活着。
赵岩推门进来时,没人听见脚步声。
他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一个泛黄的档案袋,神情平静得近乎冷酷。
“你住院那年,医生写过一句话。”他直视江予安,“‘江予安的问题,不是共情太深,是不敢承认自己也需要被接住。’”
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
江予安低头看着火焰,喉结缓缓滚动。
良久,他开口,声音哑得像砂纸磨过木头:“你早就知道?”
“我知道你每次做共情训练都会失控,也知道你毕业后坚持不做临床,是因为怕听见别人的哭声。”赵岩走近一步,“你一直在演一个不会碎的人。”
这句话像一把钝刀,缓慢割开最后一层伪装。
江予安闭上眼,再睁开时,眼眶微红,却没有闪避。
“我现在……不想演了。”
林野起身,走到他面前,伸手握住他的手。
皮肤相触的刹那,腕间的疤痕与心口的月牙同时发烫——但这一次,疼痛没有蔓延,反而化作一股暖流,沿着血脉扩散开来。
墙上映出模糊的光影:两个小小的身影背对背坐在深渊边缘,四周是无尽黑暗。
然后,其中一个缓缓转身,伸出手;另一个迟疑片刻,也回过了头。
指尖即将相触。
火苗渐弱,余烬飘散如星尘。
林野松开手,轻轻将《共坠者》的手稿合上,走向房间角落那个老旧的档案柜——上面贴着一行褪色标签:“沉默之声”。
她拉开抽屉,将书稿放进去,旁边是一卷标着“第七次咨询”的录音带,外壳布满细小划痕。
江予安望着她的背影,忽然问:“不发布吗?”
她没回头,只是指尖在抽屉边缘停留了一瞬,像告别,又像确认。
“有些故事……”她顿了顿,声音轻得几乎融进夜色,“不该被所有人听见。”林野的手指从抽屉边缘滑开,金属的凉意在指尖残留了一瞬,随即被晚风带走。
她关上档案柜的小门,那声轻微的“咔哒”像是为某个漫长章节画上了句号。
铁皮桶里的火已熄成灰白,余烬蜷缩在角落,像一颗冷却的心。
江予安还坐在原地,目光停在她方才放下手稿的位置,仿佛要确认这一切不是幻觉。
“不发布吗?”他问,声音低得几乎融进夜色。
她摇头,转身走向门口,脚步轻却坚定。
“有些故事……”她顿了顿,嘴角浮起一丝极淡的笑,“只属于走过来的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