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野站在老宅客厅中央,像一株被连根拔起后又被丢回原土的植物。
空气里浮着陈年灰尘的腥味,混着墙角那盏台灯持续发烫的塑料焦香。
她记得这灯——乳白罩子泛黄如烟熏过的纸,电线外皮皲裂,铜丝裸露得像干涸的血管。
小时候,它每晚六点准时亮起,是周慧敏无声的监工哨。
她伸手去关。
指尖刚触到冰凉的灯座,心口猛地一缩。
荆棘纹身倏然灼热,皮肤下仿佛有细针游走,紧接着,左手指腹传来微弱震动——金手指启动了。
月牙形的旧疤痕渗出淡光,几行断续字迹在她视野中浮现:
“她走后,我每晚都开这盏 灯……
她说我盯着她写作业像审犯人……
可我不在,她会不会不写完?”
林野猛地抽手,踉跄后退两步,撞上背后的茶几。
玻璃杯倒地碎裂的声音惊得她呼吸一滞,但比声响更刺骨的是那些字。
不是日记、不是信件、不是言语——这是情绪残留,是三十年来积压在这盏灯上的执念,是母亲独自坐在此处时,无人听见的心跳。
她掏出手机调取监控。
画面灰暗,时间戳跳动着凌晨一点零七分。
周慧敏的身影准时出现在门口,穿着旧款羽绒服,头发稀疏花白,动作机械:推门、开灯、坐下、低头看空桌,半小时后起身,关灯离开。
日复一日,从未间断。
可昨晚不同。
十点整开门,坐下,却迟迟未动。
四十分钟过去,她突然抬手想关灯,手指颤抖着拧了三次都没成功。
最后一次用力过猛,指节磕在开关上,发出一声闷响。
她停住,缓缓放下手,转身走了。
背影佝偻,脚步虚浮,像是被什么无形的东西拖垮了脊梁。
林野盯着屏幕,喉咙发紧。
她想起江予安说过的话:“控制欲从来不只是占有,有时候,它是害怕失去的另一种形态。”
她拨通李婉如的电话,声音干涩:“老师,我妈……以前接我下课,为什么总站在窗外?”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老人轻叹:“我说‘进来坐’,她摇头,说‘我在外面,她才专心’。我还笑她傻,孩子哪会因为妈妈不在就分心?现在想想……她是怕自己太近,反而成了负担。”
一句话砸进心里。
原来她的“控制”,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自我放逐。
周慧敏把自己钉在门外、灯下、监控死角,用最笨拙的方式守着一个从不回头的女儿。
她不敢靠近,怕打扰;不敢温柔,怕软弱;甚至不敢承认爱,怕一旦开口,就被视为软肋。
许星听完录音分析结果时皱起了眉:“你提取的情绪不是单一事件,是三十年的累积残留——像水垢,一层压一层。愤怒、焦虑、自责、渴望……全都沉在这个灯座里。你要小心,这种深度拓印可能会引发反向情感侵入。”
林野没说话。
她知道风险。
每一次启动金手指,都是把别人的痛苦灌进自己的神经末梢。
但她必须看见。
她闭眼,双手覆上灯座。
刹那间,世界塌陷。
无数个夜晚涌入脑海:母亲坐在桌边,手里捏着烧焦的录取通知书残片,一片一片拼贴,指甲缝里嵌着灰烬;她翻着林野初中日记的灰烬残页,低声念:“今天美术课画了树,老师夸我有灵气。”然后反复默念:“你必须坚强,你必须赢,你不可以只靠天赋活着……”
还有一次,她对着镜子练习表情,一遍遍说:“野野,画得好啊,妈妈真高兴。”说完又摇头,抹掉笑容,“不行,不能这样,她会懈怠的。”
画面最后定格在某个深夜,灯光明亮,周慧敏伏案写着什么。
镜头拉近——是一张空白成绩单,她在旁边反复修改评语,删掉“进步了”,换上“还需努力”;划去“辛苦了”,写下“目标更高”。
直到最后一行,笔尖顿住,墨迹晕开,终于落下一句极小的字:
“我多想当个笨妈妈,只夸你画得好,不问分数。”
林野猛然睁眼,冷汗浸透后背。
房间里寂静如墓,唯有那盏灯还在嗡嗡低鸣。
她没有哭。
眼泪早在无数次崩溃中流尽。
此刻心中翻涌的,是一种近乎疼痛的清醒——她一直以为母亲是施害者,可在这盏灯下,那个女人只是另一个被困住的灵魂。
她们都被困在同一个牢笼里,一个用荆棘筑墙,一个用沉默封窗。
她缓缓起身,走到书桌前,打开笔记本电脑,新建文档,命名为《静默回响·增补页》。
手指敲击键盘,将那些拓印而来的情绪一字一句录入其中。
每一个字都像从血肉里剜出来,沉重而真实。
录完最后一行,她没有点击发送。
也没有保存草稿。
而是合上电脑,转身走向那盏灯。
她拔掉插头,拆开底座,金属环锈蚀严重,边缘锋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