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雾还未散尽,护城河边已有了人影。
灯笼一盏接一盏亮起,像是从黑暗里浮出的萤火,沿着河岸蜿蜒成一条微光之线。
林野站在石阶上,亲手钉下最后一块木牌。
木头粗糙,字是她用墨汁一笔一划写上去的:“第七夜,教人放船。”
没有仪式感的宣告,也没有煽情的开场白。
她只是把一叠信纸和几张折法图解递给身旁的林小雨。
“你来吧。”她说。
林小雨的手在抖。
十九岁的女孩,社交恐惧症让她连超市收银台都不敢直视,可此刻她却站在这里,面对陌生人的目光,努力平复呼吸。
她接过一张纸,慢慢压出第一条折痕,动作生涩却认真。
围观的人群安静地看着,有人模仿,有人迟疑,也有人悄悄抹泪。
第一只由陌生人折出的纸船,终于被放进水中。
它小小的,歪斜着一侧船舷,像一只尚未学会飞翔的雏鸟,在水流中轻轻打了个转,然后缓缓漂向河心。
那一刻,林野心口那道月牙形的晶体忽然泛起一丝温热——不是撕裂般的疼痛,也不是记忆被剥离的冰冷,而是一种近乎安抚的暖意。
她怔住了。
没有记忆流失。
她还记得昨天夜里烧掉的那篇未完成的小说草稿,记得江予安语音里的沉默,记得自己曾在梦中被人牵着手走过一片灰烬之地。
一切都在。
她的感知仍在,却没有被吞噬。
原来如此。
当共情不再是她一个人的承担,当痛苦不再由她独自承接、书写、传递——金手指的反噬,竟真的会减轻。
她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指尖还沾着墨迹。
这双手曾无数次替别人写下无法言说的痛,也曾把无数个夜晚熬成文字的祭品。
但现在,她只是站在岸边,看那只歪斜的纸船越漂越远,心里竟升起一种久违的轻盈。
远处,老陈撑着竹篙,缓缓巡河。
他看不见那些纸船上的字,却能摸出来。
每一只船尾,都被刻上了细小的一行——“你的痛,值得自己背”。
他停下船,指尖一遍遍摩挲着这几个字,仿佛在辨认某种失传已久的密码。
风从水面吹来,带着湿冷的气息,也带来了岸边志愿者低声的回答:“这是林野定下的规则。”
老陈没再说话。
良久,他缓缓调转船头,回到岸边。
他弯下年迈的腰,从船舱深处一只只搬出积攒已久的纸船——百余只,全是这些年他替亡女小满折的,整整齐齐码在舱底,像一座不肯倒塌的坟茔。
他把它们全堆在河滩上,垒成一座小塔。
火柴擦燃的瞬间,火星跃起,映在他浑浊的眼底。
火焰顺着纸船边缘爬升,噼啪作响,像是某种长久压抑的呜咽终于释放。
“小满,”他声音低得几乎被风卷走,“爸爸今天终于不是替你活着了。”
灰烬升腾而起,如星雨般洒落河面,又随水流远去。
有人哭了,有人合掌,有人默默点燃了自己的纸船。
这一夜,不再是林野一个人的渡河,而是无数人开始学着为自己点灯。
几天后,陆晨的报道登上本地深度版头条。
《当“林野仪式”成为公共情绪出口:我们是否该建更多渡口?》
文中列举数据:社区心理服务覆盖率不足12%,心理咨询师人均服务五千居民;而“纸船夜渡”七夜之间,参与人数超三千,留言纸条累计八百二十三条,其中近六成写着“从未对任何人说过的话”。
报道引发舆论震荡。
市卫健委迅速回应,宣布试点建设“情绪漂流驿站”,培训志愿者引导非医疗性情感释放仪式,并邀请心理学界介入评估机制可持续性。
林野是在咖啡馆读到这篇文章的。
阳光斜照进来,落在她手中的手机屏幕上。
她一字一句看完,心口忽然一颤——不是疼痛,而是一段沉睡的记忆被唤醒。
那是她与江予安在咨询室里的争执。
“你想把仪式推广?”江予安问。
“如果能让更多人被看见呢?”她反问。
他摇头:“可如果社会只靠一个受伤的人撑着,那它早就病了。”
她当时愤怒地站起来:“所以我们就什么都不做?”
“不是不做,”他的声音很轻,“而是不能让疗愈变成另一种剥削——尤其是对你。”
那时她不懂,现在她懂了。
她记住了自己的话,也终于明白了江予安的沉默。
她关掉页面,望向窗外。
街角梧桐树下,一抹身影一闪而过,似乎驻足片刻,又悄然退去。
她没看清那人面孔,只记得那双手——粗粝、微颤,捏着一只明显折得歪斜的纸船。
林国栋站在街角的梧桐树影里,像一截被遗忘在风里的枯枝。
他不敢再靠近半步,生怕惊扰了那片灯火温柔的河岸。
灯笼映着水面,波光摇曳,也晃在他脸上,照出眼角深陷的皱纹和微微颤抖的眼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