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荆棘中的常春藤 > 第140章 谁在替我烧纸

荆棘中的常春藤 第140章 谁在替我烧纸

作者:顾晨的晨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7:21:17

清晨的河岸像被遗忘的梦境边缘,露水凝在石缝间,草尖微微颤抖。

林野蹲下身,指尖轻触那只搁浅的纸船——“只有你……”三字压进纸纤维,墨迹未干,仿佛执笔者的手还在纸上滞留,不肯收笔。

她的心口忽然一紧。

不是疼痛,而是一种熟悉的抽离感,像是记忆深处某根细线被无声剪断。

江予安的声音浮现在耳畔:“边界不是冷漠,是让对方有机会成为自己的救世主。”话音未落,便如雾散去,只留下空荡的回响。

她猛地闭眼,试图抓住那语调里的温度,却只摸到一片虚无。

又一段共处的时光消失了。

她低头看着手中的纸船,忽然明白:这些未寄出的信,不是模仿,是投射。

人们不再把纸船当作释放痛苦的仪式,而是当成抛向她的求救信号。

他们不写给河流,不写给亡魂,只写给她——林野。

那个写《荆棘摇篮》的女孩,那个站在桥头接住眼泪的人。

她曾以为自己只是个通道,让那些说不出口的话有个出口。

可现在,她成了被期待的容器,一个必须回应的神龛。

而代价,是她与江予安之间仅存的记忆碎片,正随着每一次情绪承接,悄然湮灭。

远处传来窸窣声响。

林野抬眼望去,阿阮正缓缓靠近林小雨。

晨光中,那位前心理社工递出一支旧式录音笔,外壳磨得发亮,像是用了很久。

“你愿意讲讲那二十一夜吗?”阿阮声音很轻,却清晰,“你一个人躲在天台的日子,你数着路灯熄灭的夜晚……你的故事,能救很多人。”

林小雨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肩头微颤。她没说话。

阿阮没有催促,只是将录音笔轻轻放在她掌心:“林野没法一直陪你,但你的声音可以陪别人。就像她帮了你一样,你也可以帮下一个不敢说话的人。”

林小雨终于抬头,眼神里有挣扎,也有微弱的光。

林野站在原地,没有上前。

她知道阿阮说得没错。

可心里仍泛起一丝钝痛。

她想起自己最初折纸船时,并不想被人看见,更不想被记录、被传播、被命名成某种“现象”。

那时她只是需要一个方式,把胸口那些烧不掉的情绪送走。

而现在,有人开始收集它们,整理它们,准备讲述它们——以疗愈之名。

这本不该是错的。

可当“倾听”变成一种素材采集,当“陪伴”沦为情感劳动,那份原本属于私密空间的重量,是否已被悄悄转移?

她望向河边。

老陈的小舟静静泊在浅湾,船舱里堆满了纸船,层层叠叠,像一座微型坟茔。

他坐在船头,用枯瘦的手逐一检视,挑出几只,放入铁盆中点燃。

火光映着他布满皱纹的脸,安静而庄重。

邻居们说他疯了,夜里祭鬼。

可林野知道,他烧的从不是鬼魂。

某一晚,她曾悄悄潜行至河边,躲在芦苇丛后。

月光洒在水面,老陈对着一只淡蓝色的纸船喃喃自语:“小满,爸爸今天又捞到一只像你的船。”

那一刻,林野几乎窒息。

小满——江予安日记里提过的名字。

那个七岁溺亡于河中的童年好友,那个让他第一次直面死亡的孩子。

他在咨询笔记里写过:“我没能拉住她。从此我学会用理性隔开所有靠近我的悲伤。”

可老陈也失去了小满?他是父亲?

她从未问过,也不敢问。

她只记得江予安提起小满时语气平静,仿佛那是别人的故事。

而此刻,她终于明白,有些伤从来不会愈合,只会沉入河底,年复一年,化作打捞的执念。

原来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赎罪。

一个用焚化代替遗忘,一个用写作代替呐喊,一个用倾听代替占有。

风又起了,吹动岸边残余的纸船,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林野弯腰,将那只写着“只有你……”的船轻轻推入水中。

它晃了晃,随波漂远,最终被暗流卷入深处。

她转身离开,脚步缓慢却坚定。

身后,河水依旧流淌,载着无数未曾启航或已搁浅的呼救。

而她终于看清:真正的疗愈,或许不是成为谁的灯塔,而是允许黑暗存在,并学会不在其中溺亡。

东方天际渐白,城市即将苏醒。

而在不远的某间公寓里,一台电脑屏幕亮着,文档标题闪烁——

【纸船之后:我们是否在用仪式感掩盖系统性冷漠?】陆晨的文章发布于一个阴雨绵绵的清晨。

标题尖锐如刀,《纸船之后:我们是否在用仪式感掩盖系统性冷漠?

》像一记闷锤,砸进城市尚未完全清醒的神经。

林野是在地铁站刷到推送的——广告屏循环播放着文章节选,配图是她站在桥头放纸船的背影,被放大、裁剪、打上“疗愈神话?”的问号。

她没点开全文,却在出站时忍不住搜了关键词。

评论区早已沸腾。

有人怒斥陆晨“冷血记者,踩着别人的伤口写流量”;也有人沉默地留下一句:“我烧了药瓶,去河边折了船。可三周了,社区心理门诊仍然挂不上号。”那条评论下,数百人点了“共鸣”。

林野靠在出租屋的窗边读完全文。

雨滴顺着玻璃蜿蜒而下,像未干的墨迹。

陆晨没有否定纸船的意义,但他追问:当个体用诗意承担本应由社会承接的创伤,这究竟是救赎,还是集体责任的悄然转嫁?

他写道:“林野成了情绪基建的替代品——可她不是制度,她会累,会痛,会遗忘。”

心口那道月牙形的荆棘纹突然发烫,仿佛有根刺正从深处缓缓抽出。

一段画面闪过——咖啡馆暖光下,江予安指尖轻敲桌面,声音温和却坚定:“公益不该消耗灵魂,边界才是可持续的慈悲。”她记得自己激烈反驳,记得杯中拿铁漾起涟漪,记得窗外梧桐叶落……可她说过什么?

那些话如烟散去,连情绪的余温都不剩。

空虚漫上来,比疼痛更冷。

那天夜里,她在日记本上写下:“我开始害怕自己的温柔。”笔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它正在吃掉我和他的记忆。”她翻出抽屉深处那叠未寄出的信——全是读者托人送来的纸船复印件,每一只都写着“只有你能懂我”。

她曾逐一封回,如今却觉得那字字句句,都在无声地啃噬她的血肉。

第二天,她做了决定。

她在社交平台发布新规则:纸船仪式不再由她代为折纸,参与者必须亲手折叠,写下只属于自己的句子。

她只会在启航那一刻,以心口轻触纸船,借那荆棘纹的微热,赋予它漂流之力。

“我不是渡者,”她写道,“我只是风经过时,恰好在场的人。”

消息发出后,私信骤减。

但也有人回复:“原来我也能为自己做点什么。”

而那个夜晚,老陈撑着小舟划过幽暗河面,网兜又一次沉入水中。

湿漉漉的纸船被捞起,他习惯性地逐只检视。

忽然,指尖触到一只船尾刻痕——三个小字:“许知遥”。

刻得极浅,却透着执拗的力道。

他怔住。

手指反复摩挲那名字,像是要从凹痕里摸出童年笔迹的温度。

良久,一滴浊泪落在纸上,晕开墨迹。

他喃喃:“这字……像极了我女儿写的。”风掠过河面,舱中堆积的纸船轻轻颤动,沙沙作响,仿佛整条河都在回应这沉默的悲恸。

远处,城市灯火浮在夜雾之上,像一场迟迟不醒的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