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荆棘中的常春藤 > 第105章 我们都不完整

荆棘中的常春藤 第105章 我们都不完整

作者:顾晨的晨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7:21:17

高铁的灯光柔和地洒在江予安的侧脸上,窗外的夜色如墨,倒映出他与林野相依的轮廓。

车厢里很安静,只有车轮与轨道摩擦的节奏,像某种低语,抚平白日汹涌的情绪。

林野靠在他肩上,睫毛轻颤,像是睡着了,又像是在思索。

她的心口微微发烫——那片荆棘纹身,竟不再刺痛,反而像被月光浸透的藤蔓,静静舒展着银色的光晕。

她睁开眼,指尖无意识抚上锁骨下方那道蜿蜒的纹路。

这一次,她没有“接收”任何人的痛苦,而是感知到一种奇异的释放——仿佛江予安心底那扇锈死多年的门终于打开,淤积三十年的悲伤不再是毒液,而是缓缓流淌的溪水,洗刷着彼此的伤痕。

手机震动了一下。

林野轻轻抽出手,瞥见屏幕:一封来自“心理学会档案部”的确认邮件,关于陈教授接案登记的记录已更新。

她没有点开,只是将手机反扣在掌心,轻轻呼出一口气。

他知道她会懂。

三天后,江予安独自走进心理学会大楼。

走廊尽头的诊室门牌上,贴着一张手写标签:“陈·周三·个体咨询”。

他站在门前,手指蜷了蜷,又松开。

门开了,陈教授穿着旧毛衣,银边眼镜后的眼神一如当年在讲台上那般沉静。

“来了。”他侧身让开。

江予安走进去,把包放在椅边,动作迟缓得像怕惊扰什么。

他从内袋掏出一张泛黄的卡片——边缘磨损,字迹只写了一半:“小安,妈妈……”后面空白,墨迹干涸多年。

“我一直……”他声音发抖,几乎不成句,“觉得如果我能早一点说‘别走’,她就不会死。”

陈教授没接话,只是静静看着他,目光里没有评判,也没有安慰。

良久,老教授才轻声问:“可如果她早就听不到呢?你有没有可能——已经说过了?”

江予安猛地抬头。

“你五岁那年,在她床前唱了三遍《小星星》,录音带还在。你七岁写过一张卡片塞进她枕头下,写的是‘妈妈别难过,我听话’。你十三岁偷藏她药瓶,想让她多活一天……这些,都不是‘没说’。”陈教授声音低缓,“你一直在说。只是没人告诉你,爱不是责任,而是存在本身。”

江予安怔住了。

存在本身。

不是“必须拯救”,不是“不该失去”,不是“我若足够好,她就不会走”。

而是——我在这里,我爱过,她也爱过。

这就够了。

他的眼眶骤然发烫,喉咙像被砂纸磨过,一句话也说不出。

可心底有什么东西,轰然坍塌,又悄然重建。

同一时刻,林野坐在书桌前,文档标题是《未发送的短信》。

她将江予安的故事写成一篇三千字短篇,匿名发布在“荆棘学校”——那个曾记录她童年羞辱、断指钢琴、烧毁日记的平台。

文字克制,却锋利如刀:

“他保存着母亲未写完的卡片,像保存一场未完成的赎罪。可没人告诉他,孩子的眼泪、歌声、笨拙的拥抱,早就是最完整的告白。我们总以为爱需要弥补,可有时候,它只需要被承认:我来过,我爱过,我痛过。”

发送后不到两小时,评论区跳出一条留言:

@织毛衣的刘阿姨:

你写得像极了她……我那朋友,临走前还在织小毛衣,说“孩子冬天会冷”。

她不是不想活,是撑不住了。

林野盯着那行字,指尖微颤。她回复:

“她不是抛弃他,是太想保护他。”

当晚,江予安在视频里读到这篇。

灯光昏黄,他坐在旧书桌前,屏幕映出他微微颤抖的唇。

读完,他没有关镜头,也没有说话,只是仰头靠上椅背,任泪水滑落。

林野隔着屏幕,看见他第一次不掩饰脆弱。

她的心口忽然一暖——银色的荆棘纹轻轻一闪,像月光掠过湖面,不再刺痛,只余温润。

她知道,那不是她的共情,而是他的释然,正通过某种看不见的丝线,回流到她身上。

又过了几天,老吴送来最后一卷磁带。

藏在江母生前最爱的《诗经》夹层里,标签写着:“小安生日,1998.3.12”。

他们在林野的公寓播放。电流滋啦后,传来虚弱却温柔的女声:

“小安今天画了全家福,三个人都笑着。我想活下去……可身体太重了。”

背景里,有个小男孩哼着跑调的儿歌。

江予安跪坐在地,抱着播放器,一遍遍重播那句“我想活下去”。

他的肩膀剧烈抖动,却没有哭出声,像把整段人生都压进这短短十秒。

林野蹲下,将头轻轻靠在他肩上,声音轻得像怕惊醒一场梦:

“她不是不要你,是病了。就像你,不是不爱,是太怕失去。”

那一刻,他终于明白——母亲的离开,不是对他的否定;他的沉默,也不是罪证。

他们都在用尽力气爱,只是被命运困在了不同的牢笼。

而如今,牢笼的门,正一寸寸打开。

几天后,林野收到一条新消息,来自“荆棘学校”管理员:

“江予安申请成为平台分享者,身份认证已通过。”

她望着窗外。

晨光正一点点爬上城市天际线,像无声的潮水,漫过昨日的阴影。

她不知道他将说什么,也不知道他将以怎样的姿态站在讲台上。

她只知道,那个曾以为“读懂创伤就能避免它”的人,终于要开口了。

江予安站上“荆棘学校”的讲台那天,林野坐在第三排靠窗的位置。

春日的阳光斜切进教室,在木地板上投下格栅般的光斑,像一道道未愈合的旧伤,又被时间轻轻覆盖。

台上的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蓝色衬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腕间那道淡得几乎看不见的旧疤——那是少年时期唯一一次试图用疼痛确认自己还活着的痕迹。

他没有拿稿子,只是站在那儿,目光缓缓扫过台下一张张年轻而紧绷的脸。

有人低头抠指甲,有人紧紧抱住双臂,更多人的眼神里藏着熟悉的警惕与渴望:想被听见,又怕说得太多。

“我曾以为,读懂创伤就能避免它。”他的声音不高,却穿透了整个空间,“我读了十年心理学,记了二十本笔记,甚至能背出每一种依恋类型的诊断标准。可当母亲的照片从抽屉里滑出来时,我还是蹲在地上哭到缺氧。”

台下有人吸了口气。

“后来我才懂,真正的疗愈,不是成为解题的人,而是承认自己也会倒下。”他顿了顿,嘴角浮起一丝极淡的笑,“不是每一次崩溃都要被解释,不是每一个伤口都必须结痂。有时候,只是允许自己说一句‘我撑不住了’,就已经是勇敢。”

掌声响起,起初零星,继而如潮水般涌来。

林野没有鼓掌,她只是静静看着他——这个曾用理性筑墙的男人,如今站在光里,把墙一块块拆下来,不是为了展示伤痕,而是为了让风进来。

陈教授坐在角落,双手交叠在膝上,银边眼镜后的目光复杂而温厚。

散场后,他在走廊拦住江予安,沉默良久,才低声说:“你比我懂心理了。”

江予安笑了,眉尾微皱:“我只是终于敢当个普通人。”

那晚,林野在出租屋的书桌前敲下新书的终稿。

文档名为《若经我苦》,光标在最后一行闪烁许久,她终于写下:

“我们都不完整,所以才需要彼此。不是谁照亮谁,而是两个残缺的影子,终于敢在光下重叠。”

合上电脑时,窗外月色正浓。

她抬起左肩,曾经蔓延如网的银色荆棘纹已近乎消失,只在月光倾泻的刹那,浮现一道极淡的光影,像一句迟到了二十多年的告白,终于被听见。

手机震动。

江予安的消息跳出来:“明天,我想带她去墓园,说说话。”

她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仿佛能看见他站在墓碑前的模样——不再是那个攥着未写完卡片的小男孩,也不是那个用冷静掩饰颤抖的心理咨询师,而只是一个想和母亲说说话的儿子。

她回:“我去等你,就在外面。”

发送后,她没有放下手机,而是打开相册,翻到一张旧照:江予安蜷在她公寓的地毯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一本她写的《荆棘摇篮》。

那时她还不敢相信,一个人可以既强大又脆弱,既清醒又温柔。

而现在,她开始相信,有些记忆不该被埋葬,而该被重新拾起。

她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空白笔记本,在扉页写下几个字,笔迹坚定:

“那些没说出口的,不该消失。”

窗外,城市灯火如星河倾泻。

而在她未曾察觉的角落,一张泛黄的图书馆租赁合同静静躺在抽屉里,上面盖着红章,地址写着:老城区·梧桐街17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