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荆棘中的常春藤 > 第93章 他烧诗的那天,春天也死了

荆棘中的常春藤 第93章 他烧诗的那天,春天也死了

作者:顾晨的晨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7:21:17

清晨的雾还没散尽,林野就站在了老家属院后门那条窄巷的尽头。

墙皮剥落的砖楼像一排佝偻的老人,静默地守着过去。

她记得小时候,父亲总在晚饭后绕到张叔家,说“修录音机”,其实两人常常一坐就是半晚,喝着粗茶,不说一句话。

张叔开门时愣了一下,花白的眉毛颤了颤:“小野?怎么是你……”

“张叔,我……想再问您点事。”她声音很轻,却不敢犹豫,“关于我爸,他以前……写过东西的事。”

老人沉默片刻,转身从屋里拖出一只老旧的皮箱,边角已经磨得发白,锁扣锈住了,他费力地掰开。

箱子里没有衣物,只堆着几卷磁带、一本泛黄的《电工手册》,还有一层油纸包着的东西。

他抽出那张油纸,小心翼翼地展开——

一角焦黑的纸片躺在掌心,边缘蜷曲如枯叶,中间残留着两行字,墨迹被火舌舔过,却仍清晰可辨:

春天不肯进门

因为门后没有笑声

林野的指尖猛地一抖,仿佛被那炭化的边缘割破了神经。

她认得这字迹,不是母亲那种凌厉工整的笔锋,也不是她自己后来模仿出的克制冷静——这是种迟疑而柔软的书写,像一个人在黑暗里摸索着墙根走路。

“这是……他烧的?”

“嗯。”张叔低声道,“那年冬天,你爸坐在我家后院烧了一整本诗稿。火光映在他脸上,一句话没说。我劝他留几首,他摇头,说‘写了也没人看,不如烧了干净’。我就偷偷从火堆里扒拉出这一角……想着,万一哪天有人想看呢?”

林野的呼吸变得缓慢而沉重。

她忽然明白了——这诗写于她出生前一年,正是母亲第一次流产后的那个寒冬。

邻居说那阵子家里再没开过电视,饭桌上连碗筷碰撞都像犯错。

原来不是冷清,是连悲伤都被禁止发出声音。

她攥紧那片残纸,心口最后一颗完整的情绪晶体再次震颤。

裂纹深处,光影浮动,竟浮现出一段不属于她的记忆——

少年林国栋蜷缩在房间角落,手里死死护着几张稿纸。

门外传来摔东西的巨响,一个男声咆哮:“哭就打到你不哭!写这些娘们唧唧的东西,不如去搬砖!”少年咬着嘴唇,眼泪无声滑落,却仍用身体挡住诗稿,仿佛那是他体内唯一还活着的东西。

画面戛然而止。

林野踉跄一步,扶住桌角才稳住身形。

原来父亲的沉默不是天性,而是一次次被碾碎后学会的生存方式。

他不是不爱表达,而是从少年起就被教会:情绪即软弱,爱必须藏进灰烬里。

她抬头,声音沙哑:“还有别的吗?任何……他留下的声音?”

张叔想了想,缓缓道:“老吴那边,或许有。”

老吴住在城西一栋快拆的老楼里,是市里最后一位能修复模拟磁带的手艺人。

林野赶到时,他正戴着放大镜,用镊子夹起一段断裂的磁带粘合。

“是你爸的孩子。”他头也不抬地说,“送来时几乎全毁了,水浸加霉变。但我试了震动波形还原,提取出一段极短的音频——只有十七秒。”

他按下播放键。

电流杂音中,一个青涩的男声缓缓响起,带着少年人特有的羞怯与认真:

“《给春天的一封信》……作者,林国栋。”

背景里突然传来一声重物砸地的闷响,接着是怒吼:“又在这念这些没用的?!撕了!全给我撕了!”

录音戛然而止。

林野闭上眼,金手指的残影再次浮现——那个少年在黑暗中收起诗稿,把它们塞进床板下,手指发抖,眼神却倔强。

而多年后,他抱着发高烧的女儿站在医院走廊,只会沉默地抽烟,因为他早已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担忧。

她终于懂了。

那不是冷漠,是代际创伤最残酷的闭环:一个被剥夺了表达权利的孩子,长大后只能以沉默喂养另一个渴望声音的灵魂。

几天后,城市边缘的“荆棘学校”艺术馆迎来新展区。

展厅中央,是一台锈迹斑斑的老式答录机,旁边陈列着烧焦的诗稿残片、复原的音频波形图,以及一段由AI声纹技术重建的童谣——那是林野根据金手指捕捉的记忆,还原的父亲哼唱。

展名:《父亲的诗与沉默》

署名处,她写下:“林野 & 林国栋(未完成)”

导语只有短短一句:

“他不是没爱过,是他被教会——爱,必须以缺席的形式存在。”

当晚,她做了个梦。

梦见年轻的父亲站在火盆前,手里拿着那本诗稿,火焰映着他苍白的脸。

她冲过去想抢,却在触碰到纸页的瞬间,火焰温柔地卷起,将诗稿托成一只纸船,轻轻漂向她童年病房的窗台。

窗外下着雨,窗内,一个烧得满脸通红的小女孩翻了个身,喃喃呓语。

纸船落在窗沿,静静燃烧,化作一缕光,钻进她的枕头。

数日后,林国栋来到“荆棘学校”。

他没进主厅,只在“父亲展区”外站了许久。

最终——

### 中文翻译

#### 第93章 他烧诗的那天,春天也死了

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尽,林野便站在了老家属院后门那条狭窄小巷的尽头。

墙皮剥落的砖楼宛如一排佝偻的老人,默默地守望着过去。

她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在晚饭后绕到张叔家,说“去修录音机”,实际上两人常常一坐就是大半个晚上,喝着粗茶,一言不发。

张叔开门时愣了一下,花白的眉毛抖动了几下:“小野?怎么是你……”

“张叔,我……想再问您一些事。”她声音轻柔,但不敢有丝毫犹豫,“关于我爸爸,他以前……写过东西的事情。”

老人沉默片刻,转身从屋里拖出一只破旧的皮箱,箱子的边角已经磨得发白,锁扣也生锈了,他费力地将其掰开。

箱子里没有衣物,只堆着几卷磁带、一本泛黄的《电工手册》,还有用一层油纸包着的东西。

一角烧焦的纸片躺在他的掌心,边缘卷曲得如同枯萎的树叶,中间残留着两行字,字迹虽被火舌舔过,但仍清晰可辨:

林野的指尖猛地一颤,仿佛被那碳化的边缘割破了神经。

她认得这字迹,既不是母亲那种刚劲工整的笔锋,也不是她自己后来模仿出的克制冷静的风格——这是一种迟疑而又柔和的书写方式,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着墙根前行。

“这是……他烧掉的?”

“嗯。”张叔低声说道,“那年冬天,你爸爸坐在我家后院烧掉了一整本诗稿。火光映照在他的脸上,他一句话也没说。我劝他留几首,他摇了摇头,说‘写了也没人看,不如烧了干净’。我就偷偷从火堆里扒拉出这一角……想着,万一哪天有人想看看呢?”

林野的呼吸变得缓慢而沉重。

她突然明白了——这首诗写于她出生的前一年,正是母亲第一次流产后的那个寒冬。

邻居们说那段时间家里再也没开过电视,饭桌上连碗筷的碰撞声听起来都像是犯了错。

原来那不是冷清,而是连悲伤都被禁止发出声音。

她紧紧攥着那片残纸,心口最后一颗完整的情绪晶体再次颤动起来。

在裂纹深处,光影闪烁,竟浮现出一段不属于她的记忆——

少年林国栋蜷缩在房间的角落里,手里紧紧护着几张稿纸。

门外传来摔东西的巨响,一个男人咆哮道:“哭就打到你不哭为止!写这些娘们唧唧的东西,还不如去搬砖!”少年咬着嘴唇,眼泪无声地滑落,但仍用身体挡住诗稿,仿佛那是他体内唯一还活着的东西。

林野踉跄了一步,扶住桌角才稳住身形。

原来父亲的沉默并非天性使然,而是在一次次被碾碎后学会的生存之道。

他并非不爱表达,而是从少年时代起就被教导:情绪意味着软弱,爱必须被藏进灰烬之中。

她抬起头,声音沙哑地问道:“还有其他的吗?任何……他留下的声音?”

张叔想了想,缓缓说道:“老吴那里,或许有。”

老吴住在城西一栋即将拆除的老楼里,是市里最后一位能够修复模拟磁带的手艺人。

林野赶到时,他正戴着放大镜,用镊子夹起一段断裂的磁带进行粘合。

“这是你爸爸的磁带。”他头也不抬地说道,“送来的时候几乎全毁了,被水浸泡过,还发霉了。但我尝试了震动波形还原技术,提取出了一段极短的音频——只有十七秒。”

在电流的杂音中,一个青涩的男声缓缓响起,带着少年人特有的羞涩与认真:

背景中突然传来一声重物砸地的闷响,接着是怒吼声:“又在这里念这些没用的东西?!撕了!全都给我撕了!”

林野闭上眼睛,金手指的残影再次浮现——那个少年在黑暗中收起诗稿,将它们塞进床板下面,手指颤抖着,但眼神却十分倔强。

而多年后,他抱着发高烧的女儿站在医院的走廊里,只是默默地抽烟,因为他早已忘记了如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担忧。

她终于明白了。

那并非冷漠,而是代际创伤最残酷的循环:一个被剥夺了表达权利的孩子,长大后只能用沉默去滋养另一个渴望声音的灵魂。

几天后,位于城市边缘的“荆棘学校”艺术馆迎来了一个新的展区。

展厅中央摆放着一台锈迹斑斑的老式打录机,旁边陈列着烧焦的诗稿残片、复原的音频波形图,以及一段由人工智能声纹技术重建的童谣——那是林野根据金手指捕捉到的记忆,还原出的父亲哼唱的曲调。

展览名称:《父亲的诗与沉默》

导语只有简短的一句话:

“他并非没有爱过,而是被教导——爱,必须以缺席的形式存在。”

当晚,她做了一个梦。

她梦见年轻的父亲站在火盆前,手里拿着那本诗稿,火焰映照在他苍白的脸上。

她冲过去想要抢夺,然而就在触碰到纸页的瞬间,火焰温柔地卷起,将诗稿托成了一只纸船,轻轻地飘向她童年病房的窗台。

窗外下着雨,窗内,一个烧得满脸通红的小女孩翻了个身,嘴里喃喃呓语。

纸船落在窗沿上,静静地燃烧着,化作一缕光,钻进了她的枕头。

几天后,林国栋来到了“荆棘学校”。

他没有进入主厅,只是在“父亲展区”外站了很久。

最终—— 数日后,林野来到“荆棘学校”整理父亲展区的新增展品。

晨光斜照进玻璃幕墙,尘埃在光柱中缓缓浮游,像记忆的碎屑终于找到了落脚之地。

她轻轻拂去展柜上的微尘,指尖停在那片焦黑的诗稿残片上——边缘依旧蜷曲如枯叶,可此刻它不再只是灰烬,而是一封迟到了三十年的情书,一封被火舌啃噬过却仍执意向世界低语的证词。

她将老吴修复的音频波形图重新排版,把人工智能重建的童谣播放按钮设在展台最中央。

那声音稚嫩、走调,带着旧磁带特有的沙沙底噪,却是她第一次“听见”父亲的温柔。

她甚至加了一行小字说明:“据作者回忆,此旋律曾于深夜在女儿病房外响起,持续四十二分钟,无始无终。”

守门的老周走来,递给她一个牛皮纸袋:“你爸那天留下的。”

林野一怔,接过时触到纸袋边缘的一道折痕,深得几乎要裂开,仿佛被攥在掌心太久。

她打开,里面没有信,只有那张她曾寄给父亲的空白纸条——当初她写不下任何话,只寄了白纸,作为一种沉默的叩问。

而如今,这张纸却被红笔细细描过:那道淡银色的荆棘纹痕,在她左肩留下的印记,竟被他一笔一划地临摹下来,线条颤抖却执拗,像一场迟来的认领。

“他还说了什么?”她轻声问。

老周摇头:“就一句——‘替我问她……那诗,能放进去吗?’”

林野鼻尖骤酸。

她忽然明白,那一句不是在问展柜是否还有位置,而是在问:我那些被烧掉的年岁、那些不敢说出口的疼,能不能也放进她的故事里?

能不能,终于被允许“存在”一次?

当晚,江予安发来消息:“你爸在展区外坐了两个小时,走时把鱼竿留在了门口——他说‘以后不用躲河边了’。”

林野盯着手机屏幕,久久未动。

鱼竿。

那个她童年从未理解的执念——父亲每周末雷打不动地出门“钓鱼”,母亲讥讽他是“逃兵”,她曾怨他是“缺席的人”。

可现在她懂了,河边不是逃避,是喘息。

是唯一能让他独自坐着、不必扮演任何角色、不必压抑情绪的地方。

而如今,他放下了鱼竿,意味着他终于愿意不再躲藏。

她望着镜中左肩的淡银痕,那曾布满胸膛、日夜噬心的荆棘纹,如今只剩一道静默的银光,如星轨嵌入肌肤。

就在这一刻,心口最后一颗情绪晶体悄然碎裂,温热的液体缓缓融入血液,不痛,反而像一种释放。

那些年吸收的恐惧、羞耻、被否定的爱,终于不再具象为伤痕,而是沉入骨髓,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却不再主宰她。

她打开文档,光标闪烁良久,最终落下一行字:

《缺席的父亲:当沉默成为一种语言》

而就在她按下回车键的瞬间,手机亮起。

一条语音,六秒。

她点开——是呼吸声,缓慢、迟疑,像一个人在黑暗中试探着靠近光。

然后,极轻的一句:

“……春天,该来了吧?”

她没回话,指尖却微微发颤。她将语音设为特别关注,备注改为:

“爸,你的诗,我一直听着。”

窗外,夜风拂过新抽芽的梧桐,沙沙作响。

她低头继续整理展品清单,手机静置一旁,屏幕忽地跳出一条推送——

热搜第一:#严母之路签售破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