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河岸像被遗忘的梦境边缘,露水凝在石缝间,草尖微微颤抖。
林野蹲下身,指尖轻触那只搁浅的纸船——“只有你……”三字压进纸纤维,墨迹未干,仿佛执笔者的手还在纸上滞留,不肯收笔。
她的心口忽然一紧。
不是疼痛,而是一种熟悉的抽离感,像是记忆深处某根细线被无声剪断。
江予安的声音浮现在耳畔:“边界不是冷漠,是让对方有机会成为自己的救世主。”话音未落,便如雾散去,只留下空荡的回响。
她猛地闭眼,试图抓住那语调里的温度,却只摸到一片虚无。
又一段共处的时光消失了。
她低头看着手中的纸船,忽然明白:这些未寄出的信,不是模仿,是投射。
人们不再把纸船当作释放痛苦的仪式,而是当成抛向她的求救信号。
他们不写给河流,不写给亡魂,只写给她——林野。
那个写《荆棘摇篮》的女孩,那个站在桥头接住眼泪的人。
她曾以为自己只是个通道,让那些说不出口的话有个出口。
可现在,她成了被期待的容器,一个必须回应的神龛。
而代价,是她与江予安之间仅存的记忆碎片,正随着每一次情绪承接,悄然湮灭。
远处传来窸窣声响。
林野抬眼望去,阿阮正缓缓靠近林小雨。
晨光中,那位前心理社工递出一支旧式录音笔,外壳磨得发亮,像是用了很久。
“你愿意讲讲那二十一夜吗?”阿阮声音很轻,却清晰,“你一个人躲在天台的日子,你数着路灯熄灭的夜晚……你的故事,能救很多人。”
林小雨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肩头微颤。她没说话。
阿阮没有催促,只是将录音笔轻轻放在她掌心:“林野没法一直陪你,但你的声音可以陪别人。就像她帮了你一样,你也可以帮下一个不敢说话的人。”
林小雨终于抬头,眼神里有挣扎,也有微弱的光。
林野站在原地,没有上前。
她知道阿阮说得没错。
可心里仍泛起一丝钝痛。
她想起自己最初折纸船时,并不想被人看见,更不想被记录、被传播、被命名成某种“现象”。
那时她只是需要一个方式,把胸口那些烧不掉的情绪送走。
而现在,有人开始收集它们,整理它们,准备讲述它们——以疗愈之名。
这本不该是错的。
可当“倾听”变成一种素材采集,当“陪伴”沦为情感劳动,那份原本属于私密空间的重量,是否已被悄悄转移?
她望向河边。
老陈的小舟静静泊在浅湾,船舱里堆满了纸船,层层叠叠,像一座微型坟茔。
他坐在船头,用枯瘦的手逐一检视,挑出几只,放入铁盆中点燃。
火光映着他布满皱纹的脸,安静而庄重。
邻居们说他疯了,夜里祭鬼。
可林野知道,他烧的从不是鬼魂。
某一晚,她曾悄悄潜行至河边,躲在芦苇丛后。
月光洒在水面,老陈对着一只淡蓝色的纸船喃喃自语:“小满,爸爸今天又捞到一只像你的船。”
那一刻,林野几乎窒息。
小满——江予安日记里提过的名字。
那个七岁溺亡于河中的童年好友,那个让他第一次直面死亡的孩子。
他在咨询笔记里写过:“我没能拉住她。从此我学会用理性隔开所有靠近我的悲伤。”
可老陈也失去了小满?他是父亲?
她从未问过,也不敢问。
她只记得江予安提起小满时语气平静,仿佛那是别人的故事。
而此刻,她终于明白,有些伤从来不会愈合,只会沉入河底,年复一年,化作打捞的执念。
原来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赎罪。
一个用焚化代替遗忘,一个用写作代替呐喊,一个用倾听代替占有。
风又起了,吹动岸边残余的纸船,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林野弯腰,将那只写着“只有你……”的船轻轻推入水中。
它晃了晃,随波漂远,最终被暗流卷入深处。
她转身离开,脚步缓慢却坚定。
身后,河水依旧流淌,载着无数未曾启航或已搁浅的呼救。
而她终于看清:真正的疗愈,或许不是成为谁的灯塔,而是允许黑暗存在,并学会不在其中溺亡。
东方天际渐白,城市即将苏醒。
而在不远的某间公寓里,一台电脑屏幕亮着,文档标题闪烁——
【纸船之后:我们是否在用仪式感掩盖系统性冷漠?】陆晨的文章发布于一个阴雨绵绵的清晨。
标题尖锐如刀,《纸船之后:我们是否在用仪式感掩盖系统性冷漠?
》像一记闷锤,砸进城市尚未完全清醒的神经。
林野是在地铁站刷到推送的——广告屏循环播放着文章节选,配图是她站在桥头放纸船的背影,被放大、裁剪、打上“疗愈神话?”的问号。
她没点开全文,却在出站时忍不住搜了关键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