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野盯着手机屏幕,指尖悬在那张泛黄的照片上方,迟迟没有落下。
老屋的茶几、斑驳的木纹、铅笔刻痕……还有那本翻开的相册,像一把生锈的钥匙,缓缓插进她记忆深处早已上锁的门。
老吴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沙哑而平静:“你妈上周来的,拎了个布包,里面是那个摔坏的音乐盒。她说,‘修不好也没关系,就想听听声音。’”
林野喉咙一紧。
她记得那个音乐盒。
粉色铁皮,芭蕾舞女孩旋转着,放的是《致爱丽丝》——周慧敏逼她练了三年的曲子。
七岁那年,她在一次比赛失利后当着母亲的面把它砸在地上,零件四散,发条弹到沙发底下再没找到。
她以为那是胜利,是反抗,是终于撕开了压抑童年的一道口子。
可现在,她听见了。
不是耳朵听见的,而是心口那片荆棘纹在震颤中传递来的——温润的、微弱的、几乎不敢触碰的情绪波纹。
她闭上眼,画面猝然浮现:昏黄的灯光下,周慧敏坐在修复室的小凳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音乐盒裂开的边缘,低声问:“它还能响吗?我女儿……她还喜欢听音乐吗?”
那一瞬,林野几乎站不稳。
她不是在控诉谁,也不是突然想原谅。
只是忽然明白,有些痛,原不只是她一个人在背负。
那个曾让她窒息的女人,也曾在一个寂静的午后,捧着一件碎掉的旧物,小心翼翼地问一句——我女儿,还愿意听点什么吗?
手机震动,打断了她的思惚。
郑主编的微信跳出来,标题赫然写着:“《母爱暴政2:反击篇》——独家签约,引爆情感风暴!我们可以打造‘女儿原谅母亲’全网话题,流量预估破亿。”
后面还附了一段策划案:母女对峙现场直播、读者投票“该不该原谅”、短视频切片轰炸热搜……
林野没看完,直接拉黑。
她点开自己的公众号“荆棘学校”,那是她写《荆棘摇篮》系列时建的读者群,粉丝不多,但每一个留言都带着相似的伤痕。
她敲下长文,一字一句,像把血肉从骨头上剥离:
“有人说,和解就是原谅。可我想说,和解不是表演,创伤也不是流量。我们不需要被围观的痛苦,也不需要被定义的原谅。我不是为了让她好过才写下这些故事,我是为了让自己活下来。如果有一天我选择靠近她,那也不是因为媒体需要一个圆满结局,而是因为——我终于可以决定,以什么样的姿态,站在她面前。”
她按下发送,手指微微发抖。
江予安是在半小时后读到的。
他没有立刻回复,只是轻轻走到她身后,手掌落在她左肩,停留了几秒,像在确认她是否真实。
“你终于不再用写作当武器了。”他说。
林野苦笑:“我只是……不想再让她的话,决定我怎么活。”
夜深了,窗外的城市依旧亮着,像一张永不疲倦的脸。
她盯着那张照片,目光落在茶几角落的相册上——小学三年级的她站在领奖台上,笑容僵硬,奖状拿得端正,像完成一项任务。
而台下的周慧敏,低头抹泪,蓝布衫的袖口擦过眼角,动作克制得近乎狼狈。
原来她哭过。
原来她也曾为她哭过。
林野忽然站起身,抓起外套。
她要回去一趟。回老屋。
出租车穿行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霓虹渐稀,楼宇低矮,最后停在一栋九十年代的老式居民楼下。
楼道灯坏了半截,她摸黑上楼,钥匙插进锁孔时才发现——门没锁。
推开门,玄关安静得能听见灰尘落下的声音。
她正要换鞋,目光却顿住了。
鞋柜上,多了一双新拖鞋。浅灰色,绒面,尺码正好是她的。
她蹲下身,指尖抚过鞋面,柔软得像是被人反复检查过是否磨脚。
厨房传来轻微的响动,她走过去,冰箱门开着,冷光映出锅里温着的青菜汤,灶台上压着一张便条,字迹陌生又熟悉:
“青菜煮了,锅里温着。”
没有署名。
她站在原地,心口的荆棘纹忽然泛起一阵温润的光,不痛,反而像被什么轻轻托住。
她转身走向自己童年房间,门虚掩着,推开来,书桌整整齐齐,连抽屉都被重新归置过。
她拉开最上层的抽屉。
那一瞬间,呼吸停滞。
那本被烧毁的日记——她曾躲在被窝里写满委屈与恨意的日记——竟然以复印件的形式,被精心地拼贴还原,一页一页,边缘用透明胶带仔细粘合,字迹模糊却完整。
她蹲在桌前,手指颤抖地抚过那些胶带痕迹,仿佛能看见某个深夜,一个女人独自伏案,一片一片,把烧焦的纸屑拼回原样。
金手指剧烈震颤。
她“听”到了。
深夜,老屋静得只剩钟摆。
周慧敏坐在桌前,眼镜滑到鼻尖,手里捏着镊子,小心翼翼地对齐一页烧焦的边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