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暖光流转
回到校园,生活仿佛按下了加速键。联合优化模型在融入了林浩然提供的那个细微观察后,经过数轮仿真迭代,稳定性和精度都得到了显着提升。封瑶和徐卓远将初步结果同步给苏晓团队后,收到了高度评价,项目进入了更深入的联合调试阶段。
在这段紧密合作的日子里,封瑶注意到徐卓远与苏晓团队的沟通愈发娴熟。他总能精准地把握对方的需求,将复杂的技术问题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呈现。有一次,在讨论传感器数据同步的难题时,徐卓远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时标对齐方案,连苏晓都忍不住在视频那头赞叹:“卓远,你这个思路很独特,是从控制论的角度切入的吧?”
封瑶在一旁听着,心中既骄傲又触动。她意识到,徐卓远早已不是那个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学霸,他的视野在项目的锤炼下,正变得越来越开阔。这种并肩成长的感觉,让她对这段关系更加珍惜。
忙碌的间隙,封瑶总会不经意地想起那个周末。家不再是记忆里那个弥漫着无形压力、让她想要逃离的地方,而是变成了一个真正可以放松和汲取温暖的港湾。母亲杨文静偶尔会发来消息,絮叨着家长里短,末尾总会不经意地带上一句“卓远最近忙不忙?有空再来家里吃饭。” 有一次,杨文静甚至单独给封瑶发了一条长消息,提到:“瑶瑶,你爸那天看着你们一起收拾碗筷,后来跟我说,卓远这孩子,稳重,懂礼数,看着是真心对你好。你爸那个人你也知道,能让他这么说,不容易。” 父亲封卫国虽依旧沉默,但在一次封瑶例行汇报近况,提到项目一个技术难点时,他竟然主动提出可以从材料学的角度帮忙查阅一些文献。没过几天,封瑶果然收到了一个文件包裹,里面是几篇精心筛选过的、关于新型传感器材料特性对信号噪声影响的英文文献,关键处还有父亲用红笔写下的简要批注。那份熟悉的、略带潦草的字迹,让封瑶盯着看了许久,心中暖流涌动。
这种细微的改变,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封瑶重生的心田。她清晰地感受到,不仅仅是她在努力弥补遗憾,家人也在用他们的方式,笨拙而又真诚地回应着她的靠近。这是一种双向的奔赴,远比单方面的付出更令人安心。
这天下午,封瑶和徐卓远刚结束与苏晓团队的视频会议,研讨室的门再次被轻轻敲响。
“请进。”封瑶应道。
门推开,依旧是林浩然那张带着些许腼腆的脸。但与上次的拘谨不同,他这次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眼神里多了几分笃定。封瑶注意到,他今天的穿着也比上次整齐了些,显然对这次交流颇为重视。
“封学姐,徐学长,”他走进来,声音虽然不大,但很清晰,“我根据上次讨论的关于α参数衰减的问题,做了一些更深入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发现它的衰减模式可能比我们想象的线性关系更复杂一些,存在某种周期性微扰。我尝试建立了一个简单的修正模型,不知道……会不会对你们有帮助?”
他说着,将平板电脑递过来,屏幕上展示着清晰的数据图表和推导过程。
封瑶和徐卓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和赞赏。他们接过平板,仔细浏览起来。林浩然的工作做得非常扎实,数据支撑充分,提出的修正模型虽然简单,但逻辑清晰,直指问题核心。徐卓远尤其注意到,林浩然在证明周期性微扰存在时,运用了一种非平稳信号分析的方法,这超出了他目前所学的基础课程范围。“这部分内容,你自学了?”徐卓远指着一段代码问道。林浩然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嗯,觉得可能有用,就找了些资料和公开课看。”
“做得非常漂亮!”徐卓远毫不吝啬地赞扬,他指着图表上一处关键证据,“这个周期性微扰的发现很关键,能解释我们仿真中一直无法完全消除的那部分残差。”
封瑶也微笑着点头,心中感慨万千。前世,她也曾像林浩然一样,怀揣着想法却因自卑不敢表达,渴望认可却总在边缘徘徊。重生一次,她拥有了引导和鼓励他人的能力和心境。
“浩然,你的贡献远远超出了‘数据预处理’。”封瑶语气郑重,“这个发现对我们优化模型至关重要。我会和苏晓师姐说明情况,下次联合会议,由你来汇报这部分内容,可以吗?”
林浩然愣住了,脸上迅速涌上激动的红晕,他张了张嘴,似乎想推辞,但在封瑶鼓励的目光下,最终用力点了点头:“好!谢谢封学姐,徐学长!我一定会准备好的!”
看着他几乎是雀跃着离开的背影,封瑶心中充盈着一种奇妙的满足感。这不仅仅是帮助了一个有潜力的学弟,更像是在平行时空里,轻轻拥抱了那个曾经孤独努力的自己。成长的遗憾,在这一刻以另一种方式被抚平。
徐卓远将目光从门口收回,落在封瑶带着浅笑的侧脸上,轻声说:“你给了他一个很重要的机会。”他顿了顿,补充道,“就像……你给了自己一个新的可能。” 他的话语意味深长,仿佛不仅指此刻,更指向封瑶从重生以来所展现出的、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积极与勇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