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家庭关系修复
加入“深空之眼”项目的决定,在陈教授的全力支持和推动下,迅速落地。正如封瑶所预料,这个全新的跨学科平台,像一扇骤然开启的穹顶天窗,为他们展现了远超单一学科范畴的广袤星空。项目启动会议在学校新落成的交叉学科中心举行,椭圆形的会议室内,天文、物理、计算机、电子工程等领域的教授和顶尖学生济济一堂,不同领域的术语和思维模式在这里碰撞、交织,空气中仿佛弥漫着一种名为“创新”的电荷,刺激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封瑶和徐卓远作为核心算法方的代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汲取着前所未有的养分。苏晓领导的传感器小组,果然名不虚传,他们提供的原始数据维度更高、噪声模式也更复杂多变,像是一片布满暗礁与湍流的新海域,对“星图”算法的适应性和鲁棒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实验室的夜晚常常灯火通明。白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擦了又写,咖啡的香气与主机运行的低鸣交织在一起。
“瑶瑶,你来看这里,”徐卓远眉头微蹙,指着屏幕上一段看似平滑却暗藏玄机的数据波形,“苏晓他们新传过来的这批深空背景辐射数据,在第三频段存在一种周期性但幅度极低的背景干扰,像是某种规律的‘心跳’,但又被噪声几乎完全掩盖。传统的滤波方法要么效果不佳,要么就像用大网捞小鱼,在滤除噪声的同时,把我们也需要的极微弱有效信号也损失殆尽了。”
封瑶俯身凑近屏幕,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数据点。脑海中,前世的记忆碎片与今世所学的深厚理论飞速融合、筛选。忽然,一个源于某篇未来论文的思路闪过脑海——那是一种针对极低信噪比信号的混合处理方法。她眼睛微亮:“卓远,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多尺度分析,再结合自适应阈值去噪的方案?小波能捕捉这种瞬态和周期性特征,自适应阈值可以针对不同尺度……”她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点,这是她深度思考时的习惯动作,“不对,这样计算量会呈指数级增长,实时处理可能会成为瓶颈。”
正在旁边工作台调试一块高精度传感器电路板的苏晓,闻言立刻放下了手中的工具。她步履生风地走过来,目光直接投向问题数据区,语气干脆利落:“计算量不是我们这边的首要问题,我们小组搭载的FPGA阵列和专用的并行计算硬件可以支持大规模并行加速。我现在最担心的是精度!这种源于宇宙边缘的微弱信号,提取过程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任何微小的失真都可能让我们丢失关键的天体物理信息。”她语气严肃,带着物理学者对数据精准性近乎偏执的追求,这也正是她能在苛刻的物理领域脱颖而出的原因。
“我完全理解你对精度的要求,”封瑶点头,苏晓的严谨让她更加欣赏这位合作伙伴,“所以,我们或许需要在算法层面引入一个更强的约束——一个先验知识。这个先验……或许可以从你们传感器自身的物理特性模型中获取?比如,传感器在不同温度、不同电磁环境下的基线漂移模型、非线性响应特性等。”她抬头看向苏晓,目光清亮而笃定,“将已知的系统误差特性作为正则化项,加入到我们优化算法的损失函数中,迫使算法在去噪和信号还原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并补偿掉这部分系统偏差。”
苏晓先是一愣,随即眼中迸发出惊喜的光芒,她猛地一拍手:“妙啊!封瑶!你的意思是,不是把传感器当成理想的黑箱,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有‘性格’、有‘瑕疵’的白盒,将它的物理模型直接融入算法,共同优化?这思路……太棒了!这不仅能提高信号提取精度,甚至可能反过来帮助我们校准和优化传感器设计!”她雷厉风行,立刻转身拿起自己的终端,“我马上让我们组的建模专家把最详细的传感器物理模型参数和误差函数发给你们!包括我们目前观测到的所有已知系统偏差模式!”
徐卓远在一旁听着两位女孩的高效碰撞,嘴角勾起赞许而欣慰的弧度。他迅速在脑海中构建出新的算法框架:“瑶瑶的想法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我们可以构建一个联合优化模型,信号估计和系统误差校正同步进行,形成一个闭环。苏晓,模型参数越详细、越精确,我们这个联合模型的潜力就越大。”
“放心,绝对是最优版本!”苏晓的声音已经从实验室另一头传来,她已经开始在通讯器里急切地布置任务。
看着苏晓风风火火却条理清晰的背影,封瑶和徐卓远相视一笑,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兴奋与挑战。这种与不同领域的顶尖头脑为了同一个宏伟目标而思维碰撞、全力以赴的感觉,充满了智力上的刺激,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封瑶尤其享受这个过程,她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知识边界在被迅猛拓宽,前世那些零散的超前认知,正在与今世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实践深度融合,淬炼、转化为真正属于她自己的、系统而稳固的创新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