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实验室奋斗
实验室的灯光在深夜依旧明亮,如同封瑶此刻燃烧的思绪。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将白板上与陆文川反复推敲、几经修改才最终确定的分层逻辑和动态衰减模型,转化为精确而高效的代码流。每一次敲击,都仿佛在将抽象的理论基石,筑成通往成功的坚实阶梯。与徐家父母那次意料之外却又无比熨帖的见面带来的暖意尚未散去,此刻正转化为攻克核心难题的沉静力量。那种被理解、被认可的感觉,如同在她已然坚实的内心内核上,又镀了一层温润而坚韧的光泽。
手机屏幕适时亮起,是徐卓远发来的消息,言简意赅:“还在实验室?别忘了宵夜在书包侧袋。”
封瑶嘴角不自觉扬起,回复了一个“收到,很快就好”的乖巧表情。这种细水长流、融入日常点滴的关怀,与她前世记忆中那种渴求却不得、最终演变为毁灭性的激烈情感截然不同。它不张扬,却无处不在,如同空气般自然,又稳稳地托住她每一次天马行空的探索和脚踏实地的前行。
接下来的几天,封瑶全心投入到新模块的开发中。陆文川负责的核心算法优化部分也进展迅速,两人在实验室的交流高效而密集,偶尔会因为一个参数的设定阈值或一个边界条件的处理策略进行简短而激烈的讨论,但基于对彼此专业能力的信任和对项目目标的共同认知,总能很快达成共识。这种高水平智力上的碰撞与协作,让封瑶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与畅快。
周五下午,封瑶将初版代码提交,并运行了第一轮基础测试。陆文川放下手中的工作,走到她身后,环抱双臂,紧盯着屏幕上飞速滚动的数据流和进度条。当最终的性能对比报告跳出来时,实验室里安静了一瞬,只有机箱风扇运转的微弱嗡鸣。
“长文本情感追踪误差降低了百分之十二点三,同时,短文本处理效率仅下降了百分之零点二七。”封瑶轻声念出屏幕上的关键数据,眼底有明亮的光芒在跳跃。这个结果,不仅达到了预期,甚至在某些关键指标上略有超出。
陆文川推了推眼镜,一向冷峻没什么表情的脸上也露出了显而易见的赞许:“干得漂亮,封瑶。这个分层设计和时序衰减模型的嵌入,思路非常清晰,代码实现得也很干净、高效。” 他顿了顿,补充道,语气是罕见的郑重,“我会把这次的结果和你的核心贡献,重点写在项目周报里。林教授一直在关注这个方向的突破,他看到一定会非常感兴趣。”
这是陆文川式的、极高规格的认可。封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难题的攻克,更是她自身价值在这个顶尖的学术平台上,在同样优秀的同伴面前的再次确认与闪耀。
恰在此时,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敲响。一个穿着浅蓝色棉质连衣裙、气质温婉柔静的女孩探进头来,目光直接落在陆文川身上,声音轻柔得如同羽毛拂过:“哥,妈让我提醒你,记得晚上回家吃饭,说是炖了你喜欢的汤。”
是陆文川的妹妹,陆清怡。封瑶前世对她仅有几面之缘的模糊印象,只记得她似乎身体不太好,脸色总是带着些苍白,常在校园里安静地独行,像一株需要精心呵护的兰花,与周围的热闹隔着一段无形的距离。
陆文川脸上冷硬的线条瞬间柔和了些许,点了点头,语气也放缓了:“知道了。你怎么过来了?路上累不累?我处理完这点数据就走,你先回去。”
陆清怡轻轻“嗯”了一声,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封瑶,对她露出一个浅浅的、带着些许好奇与善意的微笑,这才轻轻带上门离开,动作轻缓得几乎没有声音。
这个小插曲让封瑶微微恍神。她想起前世,似乎也曾偶遇过陆清怡几次,那时的自己沉浸在自卑和阴郁的茧房里,从未想过与这个看起来同样游离于人群之外的女孩有任何交集,甚至下意识地回避着那种相似的孤独感。如今跳出前世的桎梏再看,那抹浅笑背后,似乎也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寂寥与渴望被看见的微光。
成功的喜悦需要与最重要的人分享。封瑶收拾好东西,第一时间给徐卓远发了消息。他很快回复:“我在图书馆三楼老地方,过来吗?”
夕阳的余晖透过图书馆高大的玻璃窗,在自习区铺上一层暖金色的光晕,空气里漂浮着书页和木质桌椅特有的沉静气息。徐卓远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摊开着厚重的专业书籍和写满演算过程的草稿纸。听到熟悉的脚步声,他抬起头,看到封瑶眼底尚未褪去的兴奋与轻松,便已了然。
“成功了?”他压低声音,笑意从眼底漫开,如同浸染了夕色。
封瑶在他旁边的空位坐下,将测试结果和数据低声而清晰地告诉他,语气中带着掩饰不住的成就感。
“我就知道你可以。”徐卓远的语气带着毋庸置疑的笃定,仿佛她的成功是他早已预见的必然,是一种无需言说的信任。他自然地拿起桌上一瓶未开封的矿泉水,拧开瓶盖递给她,“说了多少次,专注的时候也要记得喝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