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照进心底的光
项目攻坚阶段的紧张节奏,如同给封瑶的生活按下了加速键。她精准地规划着每一分钟,像一位严谨的指挥家,调度着心理学系的课堂、计算机实验室以及图书馆之间的协奏曲。在实验室,她将认知心理学理论融入用户语言数据模型的分析,试图捕捉情感在数字维度上的细微涟漪;在图书馆,她又沉浸在算法优化的文献中,寻找提升模型灵敏度的钥匙。这种在不同知识领域间自如穿梭,并将它们融会贯通的充实感,让她前所未有地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力量——那是一种源于内在驱动,而非外界认可的力量。
然而,精神的亢奋并不能完全抵消身体的疲惫。高强度的投入终于显露出代价。一个午后,在连续分析了几个小时数据,屏幕上的字符开始像疲倦的飞虫般模糊晃动时,一阵轻微的眩晕和反胃感猛然袭来。封瑶下意识地扶住额头,指尖用力按压着太阳穴,试图将那不适感驱散。
“封瑶学姐,你的脸色好白,是不是不舒服?”坐在她对面的李薇立刻放下手中的代码,担忧地倾身过来,“快休息一下吧,我去给你倒杯热水。”
“没事,可能就是有点用眼过度。”封瑶勉强笑了笑,不想因为自己影响团队进度。她习惯性地想将不适归因于可克服的外部因素。
恰在此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周景明拿着一份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报告走进来。他目光一扫,精准地落在封瑶缺乏血色的脸上,眉头立刻蹙起:“封学妹,身体不舒服?”他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关切,快步走近,“数据分析和模型优化是场持久战,拼的不是一时之勇,而是持久的续航能力。身体才是我们最核心的‘服务器’,不能过载运行。”他转向李薇,果断安排道:“李薇,陪封瑶去楼下咖啡厅坐一会儿,透透气。这里的进度我先盯着,有几个参数正好需要重新核对。”
封瑶还想推辞,但周景明已经不由分说地拿起了她手边的数据稿,眼神温和却坚定。李薇也立刻挽住她的胳膊,语气轻快却不容拒绝:“走吧学姐,休息是为了更高效地赶路嘛!听说今天咖啡厅有新品的栗子蛋糕哦!”
坐在温暖明亮的咖啡厅里,窗外是午后慵懒的阳光,手捧着一杯氤氲着热气的牛奶,封瑶感觉那股萦绕不去的眩晕感渐渐消散。李薇叽叽喳喳地分享着最近在心理学选修课上学到的趣事——关于“吊桥效应”如何被误解,以及她如何灵活运用封瑶教她的“情绪标注”方法,成功化解了一次小组讨论中因意见不合而险些升级的冲突。
“我就按照学姐说的,先肯定对方的出发点,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我感觉我们现在都有些着急,或许可以先把各自的核心诉求理清楚?’哇,当时那个气氛真的就缓和下来了!”李薇眼睛发亮,手舞足蹈地比划着。
封瑶听着,嘴角不自觉地泛起温和而真切的笑意。这种被同伴细心关怀、被学妹真心信赖并学以致用的感觉,如同冬日穿透玻璃窗的暖阳,柔和却有力地驱散了她因疲惫而产生的些许阴霾。
她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远,想起前世那个孤零零的身影。也曾因为熬夜苦读导致低血糖,晕倒在冰冷安静的图书馆书架间,醒来时身边只有匆匆掠过的好奇或冷漠目光,值班老师公事公办地递来一杯糖水后便不再过问。那种孤立无援的冰冷感觉,仿佛被整个世界遗忘,至今记忆犹新。而如今,仅仅是细微的不适,就有关切的目光投来,有温暖的陪伴在身边,有可靠的同伴主动分担。环境的改变,真诚的人际支持,原来真的可以如此深刻地滋养一个人的身心状态。
“学姐,我觉得你真的很厉害。”李薇双手托腮,目光里满是纯粹的钦佩,“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还能把这些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带着我们做这么酷的项目。而且……你好像总是很平静,很温柔,但又很有力量,一种……嗯……让人安心的力量。”
封瑶微微一怔,随即莞尔。平静?温柔?有力量?这些词汇在前世,几乎与她绝缘。是那场决绝的重生带来的视角转换,是徐卓远那双总是盛满信任与爱意的眼眸毫无保留的映照,是主动迈出社交舒适区后收获的正面反馈,如同涓涓细流,一点点冲刷掉自卑与恐惧的泥沙,重塑了她坚实而温暖的内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光芒,只是有时候被暂时的尘埃掩盖了。”封瑶轻声对李薇,也像是对那个曾经蜷缩在角落里的自己说道,“我们需要的那点勇气,往往就藏在一次主动的尝试,一次真诚的分享里。相信自己值得被看见,本身就是一束很亮的光。”
---
傍晚,封瑶接到徐卓远的电话,说他临时被导师叫去讨论一个学术竞赛的关键细节,可能会晚些结束,反复叮嘱她记得按时吃晚饭。听着电话那头他略带歉意的声音,封瑶心里暖暖的,独自去了食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