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合作项目进展
与周景明学长的合作项目,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封瑶的生活中漾开了一圈圈愈发清晰而广阔的涟漪。计算机实验室,这个充斥着硅基逻辑、键盘敲击声和机器散热味道的空间,成了她除心理学系和图书馆外最常驻足的地方。这里的冰冷理性,与她所熟悉的、充满情感温度与人性幽微的心理学领域,看似背道而驰,却在激烈的碰撞与磨合中,催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也让她对“应用心理学”有了更切肤的体会。
每周的研讨会都是一场高强度的头脑风暴。封瑶需要将抽象的情感维度、复杂的防御机制、深奥的依恋理论等心理学概念,抽丝剥茧,转化为周景明和他的技术团队能够理解、并能用代码和算法实现的语言。这个过程绝非一帆风顺,时常遇到难以逾越的认知壁垒。
“封学妹,你上周提出的‘情感流动性’这个核心指标,我们尝试用用户在不同功能模块的操作停留时间和界面切换频率来量化,”一个名叫张博的博士生皱着眉头,指着投影屏上的数据图表汇报,“但初步的信效度检验结果非常不稳定,相关性很弱。行为数据似乎无法准确捕捉这种内在的心理状态。”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几位技术成员的目光都聚焦在封瑶身上。若是前世的她,面对这种质疑和困境,或许会下意识地退缩,怀疑自己。但此刻,封瑶只是微微蹙眉沉思片刻,便从容地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
“张师兄的发现很重要,这提示我们可能走入了测量误区。”她声音清晰,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情感流动性’不仅仅体现在操作效率或行为轨迹的流畅度上,它更深层地反映在用户内心情感表达与转化的自由度上。也许,我们太拘泥于外显的行为了。”
她在白板上画了两个圈,一个标注“行为数据”,一个标注“语言表达”。“或许我们可以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重点分析用户在‘情绪日记’模块书写内容的丰富度、情感词汇的密度与变化、以及语句之间的情感逻辑连贯性。例如,一个情感流动性高的人,即使在描述负面情绪时,也可能使用更丰富、更具层次的词汇,并展现出情绪转化的趋势。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语言特征模型……”
她侃侃而谈,将复杂的心理学构想与可行的技术路径结合起来,眼神专注,身上散发着一种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后的从容与自信。周景明看着白板上逐渐成型的思路,镜片后的眼睛亮了起来,连连点头。角落里,不知何时到来的徐卓远,安静地坐在那里,目光始终追随着封瑶。看着她在一群技术精英的环绕中,不卑不亢,条分缕析,甚至能引导讨论的方向,他紧抿的唇角总会不自觉地上扬,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欣赏与骄傲。这样的瑶瑶,不再是需要他小心翼翼呵护的易碎品,而是内在光芒逐渐绽放,无可忽视的存在。
合作带来的不仅是学术上的突破挑战,更有人际网络的悄然拓宽。封瑶不再是那个总是独来独往、隐匿于人群边缘的影子。她开始主动与计算机系的同学交流技术细节,甚至和团队里那个活泼开朗、对心理学抱有浓厚兴趣的大二学妹李薇,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封瑶学姐!你上次教我的那个‘认知重构’方法,我试了!”一次研讨会后,李薇像只快乐的小鸟般飞到封瑶身边,眼睛亮晶晶的,“就是我们那个小组汇报,我之前紧张得要死,老是想着‘万一讲不好怎么办’、‘大家会不会觉得我水平差’。后来我就按你说的,试着把想法转变成‘这是一个分享观点的好机会’、‘我有充分准备,可以应对大部分问题’,哇,真的感觉不一样了!虽然还是有点紧张,但至少能流畅地讲完了!”
封瑶看着眼前兴奋的学妹,仿佛看到了前世那个渴望被引导、渴望成长,却因封闭内心而无人可诉的自己。她心中微软,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很棒啊,心理学本就来源于生活,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你能学以致用,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这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如同涓涓细流,一点点夯实着她内心曾经脆弱不堪的基础。她不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来自徐卓远的温暖与庇护,也开始有能力,有能量,向外辐射自己的光和热。这种变化细微却深刻,让她整个人的姿态都变得更加舒展。
---
一个周五的傍晚,夕阳的余晖将宿舍染成暖金色。封瑶正伏在书桌前,全神贯注地整理下周研讨会要用到的文献和思路导图。手机铃声突兀地响起,屏幕上跳动着一个本地的陌生号码。
她迟疑了一下,指尖划过接听键:“喂,你好?”
“喂……是……瑶瑶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略显局促、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中年女声。
封瑶的心猛地一沉,随即剧烈跳动起来。这个声音……是母亲。如此熟悉,又带着一丝久违的陌生。前世,因为她长期的阴郁、封闭和抗拒,与父母的关系早已降至冰点。尤其是母亲,从最初的焦急、劝慰,到后来的恨铁不成钢,最终化为了无奈的疏离和小心翼翼的沉默。重生以来,封瑶一直渴望修复这份亲情,却又被前世的记忆所困,不知该如何主动踏出那一步,潜意识里充满了畏缩和愧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