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封瑶团队获得金奖
徐卓远的深夜到访,像一剂温和而有效的镇定剂,悄然抚平了封瑶因家人担忧而在心湖泛起的涟漪。他没有过多追问那些令她烦忧的细节,只是安静地陪伴,用行动无声地表明——无论外界风雨如何变幻,他始终是她可以安心停靠的港湾。这种无需言说的理解与支持,比任何华丽的言语都更具力量。
回到房间,封瑶看着桌上那杯徐卓远为她热好、此刻已微凉但余温尚存的牛奶,心中最后一丝阴霾也烟消云散。她重新坐回电脑前,屏幕上的PPT仿佛不再是冰冷枯燥的任务,而是她披荆斩棘的利剑和证明自我的舞台。这一次,她敲击键盘的手指更加沉稳有力,思路如泉水般汩汩涌出,愈发清晰。
正如周教授所言,区域赛不仅是项目的角逐,更是面向国内顶尖专家展示的绝佳机会。她必须确保万无一失,这不仅是为了团队荣誉,更是为了回应那些隐藏在暗处的质疑,为了不负身边人的期望。
接下来的几天,封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备战中。她带领团队进行了数次高强度的模拟答辩,针对评委可能提出的各种角度刁钻的问题,从技术实现的底层逻辑到项目落地可能涉及的伦理考量,都做了详尽的预案。徐卓远负责的技术核心部分严谨无懈可击,赵景明则在数据呈现和可视化上提供了令人惊艳的创新方案。整个团队在高压下迅速磨合,凝聚力空前,每个人都像精密仪器上的齿轮,紧密咬合,为共同的目标奋力运转。
期间,封瑶也留意到学校论坛上的微妙变化。那些恶意最甚、传播最广的匿名帖虽然还在,但热度明显被某种力量压制了下去,新出现的类似帖子也很快会被管理方以“信息有待核实”为由锁定或删除。她心里清楚,这是徐卓远在背后冷静运作的结果。他并未选择高调澄清引发更大范围的争论,而是采用了更有效率、也更不易引发反弹的方式控制舆论源头,这确实符合他一贯沉稳缜密、注重实效的行事风格。
关于文娱部和苏晚晴,徐卓远自那晚之后没有再提,封瑶也没有主动追问。她相信他所说的“用我的方式解决”自有其分寸和考量。眼下,对她而言,最重要的唯有比赛。
区域赛的前一天傍晚,封瑶接到了父亲的电话。
“瑶瑶,”父亲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一如既往的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明天就比赛了吧?准备得怎么样了?”
“爸,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团队状态也很好,您和妈放心。”封瑶语气轻快,试图驱散父亲话语中那细微的担忧。
“嗯,那就好。”父亲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措辞,“你妈前几天是有点着急,听风就是雨。我已经跟她好好谈过了,我们的女儿,我们自己清楚,不是那种经不起风浪的人。外面那些闲言碎语,不过是过眼云烟,别往心里去。专心比赛,无论结果如何,你在爸妈心里都是最棒的。”
封瑶的眼眶瞬间就湿润了。父亲的话不像母亲那样直白地表露心疼,却更加厚重有力,那是一种建立在深刻了解基础上的、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喉间微微的哽咽,用力点头,仿佛父亲能看见一般:“我知道,爸。谢谢您。”
“傻孩子,跟爸还客气什么。”父亲笑了笑,声音里带着暖意,“明天好好比,晚上回家,让你妈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糖醋排骨。”
“好!我一定全力以赴!”封瑶笑着应下,心底暖流涌动。这就是她的家人,或许会被突如其来的流言短暂困扰,但最终给予她的,永远是穿透迷雾的信任与深沉的爱。这爱,是她的软肋,让她心生牵挂;却更是她最坚固的铠甲,赋予她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底气。
区域赛当天,会场气氛紧张而热烈。来自各大高校的精英团队齐聚一堂,展示着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探索与创新成果。
“星桥”团队被安排在下午出场。候场时,封瑶能清晰地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竞争气息。不远处,苏晚晴所在的团队也在做最后准备。苏晚晴今天打扮得格外光彩照人,正与队友谈笑风生,眼神偶尔瞥过“星桥”团队这边,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审视和……一种近乎笃定的自信?
封瑶平静地收回目光,不再让外物分散心神。她微微闭眼,调整着呼吸,在心中默念答辩要点。徐卓远悄然站到她身边,轻轻握了握她微凉的手,低声道:“别紧张,我们准备得很充分,项目本身具有足够竞争力。”
他的掌心干燥而温暖,传递着令人安心的力量。封瑶回以他一个坚定的微笑:“我不紧张。”重活一世,她早已深刻明白,真正的对手从来不是别人,而是那个曾经可能怯懦、可能犹豫的过去的自己。今天,她要超越的,正是自己。
轮到“星桥”上台。封瑶作为项目主陈述人,步履从容地走到台前。她穿着简洁大方的职业套装,长发利落地束起,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一双明亮自信的眼睛。聚光灯下,她没有丝毫怯场,落落大方地开始介绍项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