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父子对峙与和解
锦园坐落在城市静谧的一隅,青砖灰瓦隐于闹市,唯有门匾上两个烫金小字彰显着它的不凡。这是会员制的私房菜馆,园内曲径通幽,竹影摇曳,环境清幽,格调高雅。然而,对徐卓远而言,这里每一寸精心雕琢的景致,都仿佛透着无形的压力——这里是他父亲最常招待商业伙伴的地方,也是他童年记忆中与父亲共进晚餐最多的地方,那些晚餐无一例外都变成了对他学业、品行、未来的审视与训导。
侍者引他们至一个僻静的包间“听雨轩”。推开门,徐建深已经端坐在主位,身着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手腕上那块价值不菲的百达翡丽在灯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他抬眸,目光如鹰隼般先落在徐卓远身上,锐利地审视着他今日的着装、神态,随后才滑向他身旁的封瑶,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考量,那目光仿佛在评估一件商品的价值。
“徐叔叔好。”封瑶落落大方地问候,笑容得体,既不谄媚也不怯懦。她今天穿了一件简约的米白色羊绒毛衣和深色羊毛长裙,长发柔顺地披在肩后,气质温婉又带着不容忽视的坚定。来之前,她特意向徐卓远打听过徐父的喜好,避开了所有可能被认为是“轻浮”的元素。
徐建深微微颔首,算是回应,没有多余的热情。“坐。”他声音低沉,带着久居上位的命令感。
徐卓远替封瑶拉开椅子,动作细致体贴,自己才在她身边坐下。他的背脊挺得笔直,像一棵迎风的雪松,面对父亲的威压,他不再像前世那般浑身是刺,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的闪躲,只是用一种近乎平静的疏离筑起了防线。他知道,今天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是意志的较量。
菜品一道道上来,淮扬菜系,精致清淡,却食不知味。席间主要是徐建深在问,关于学业,关于“星桥”项目,语其公事公办,仿佛不是在关心儿子,而是在评估一个投资项目的进展,每一个问题都暗藏着陷阱和质疑。
徐卓远的回答言简意赅,逻辑清晰,既不夸大也不隐瞒。当徐建深问到项目核心算法的创新点时,他甚至能条分缕析地阐述其与传统推荐机制的本质区别,引用了最新的学术论文观点,目光沉静,与父亲进行着平等的技术对话。这让徐建深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他发现自己这个一向感性大于理性的儿子,在技术领域竟有了如此扎实的积累和清晰的表达。
封瑶安静地听着,偶尔在徐建深抛出一些过于尖锐或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时,适时地补充一两点关于用户体验设计或市场差异化的考量,她的见解独到,语气平和,有效地缓和了父子间冰冷的技术交流氛围,并将话题引向更建设性的方向。她就像一个高超的调停者,既维护了徐卓远的立场,又给了徐建深足够的面子。
徐建深听着,眼神深处掠过一丝极淡的惊讶。他印象中的儿子,才华横溢却桀骜不驯,像一块未经打磨、棱角分明却易碎的坚冰,从未如此刻这般,冷静、沉稳,甚至懂得与人配合,展现出一个“团队”的力量。这个叫封瑶的女孩,不简单。
“听起来,你们这个学生项目,倒是有几分样子。”徐建深放下筷子,用餐巾擦了擦嘴角,语气听不出褒贬,“不过,卓远,你应该清楚,这些小打小闹,终究上不了台面。孵化器?创业大赛?”他轻轻嗤笑一声,“玩玩的成分居多。徐氏集团AI实验室正在招聘实习生,接触的是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和千万级用户的产品,那才是你该待的地方。徐氏能给你的平台和资源,远非一个校级竞赛项目可比。”
又来了。熟悉的否定,裹挟着“为你好”的外衣,试图将他重新纳入既定的轨道。
若是前世,徐卓远此刻早已按捺不住怒火,用最激烈的言辞反驳,最终不欢而散。但今天,他只是平静地迎上父亲的目光,声音清晰而坚定:“‘星桥’的意义不在于它现在能达到多高的‘台面’,而在于它代表的方向——连接、沟通与理解,试图打破信息茧房和社交壁垒。这与徐氏集团追求的效率至上、赢家通吃的商业逻辑,本质不同。我认为,未来的世界,需要这种‘不同’。”
他没有愤怒,没有控诉,只是平静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基于理性判断的坚定态度,反而让习惯于用权威压制的徐建深一时语塞。
封瑶适时地开口,声音温柔却有力,像春风化雨:“徐叔叔,卓远和我们的团队,正在做的不仅仅是技术验证,更是一种可能性的探索。就像树木生长,除了主干,也需要新的枝桠去探索阳光,汲取不同的养分。‘星桥’或许就是卓远想要生长出的那根新枝,它未来或许能反哺主干,或许能独自成荫,但无论哪种,都是生命力的体现,值得被鼓励,不是吗?”
她的话巧妙地将徐卓远的个人选择比喻成一种自然的成长,而非对父辈的叛逆,给了徐建深一个台阶,也再次强调了他们的立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