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卓远预判的“3分28秒”精准得如同原子钟。当封瑶刚刚将校史馆采集到的那些澎湃而模糊的“情感数据流”稍微归拢,试图为那个关于“成长与记忆”的算法雏形寻找一个落脚点时,他的身影就出现在了夕阳浸染的林荫道尽头,步伐的节奏与她脑海中逐渐清晰的思路节点微妙地重合。
他手里提着印有食堂logo的纸袋,步伐稳定,如同一个执行既定任务的可靠进程,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抵达封瑶所在的“坐标点”。周遭喧闹的人声、自行车铃声,仿佛都成了背景噪音,被他周身那种固有的、过滤杂波的“信息静默场”隔绝在外。
“补给物资。”他将纸袋递过来,声音平稳,目光却如同高精度的传感器,快速从她脸上扫过,进行了一次无声的“系统状态评估”,“你的核心进程负载似乎很高,CPU温度接近临界值,但未见异常错误报告或内存泄漏迹象。”
封瑶接过纸袋,温热的触感透过纸壁传来,红豆椰奶的甜香和肉松面包的油润气息悄然溢出,精准地安抚着她因高度思考而略感疲惫的“生理系统”。她甚至不用看就知道,这搭配是她上次无意间提及“糖分和碳水化合物能快速补充脑力消耗”后,他默默录入“封瑶偏好及效能优化数据库”的信息。她不得不承认,徐卓远这种基于数据模型的“精准关怀”,比任何华丽的言语都更能穿透她重生后刻意构筑的成熟外壳,触碰到内里那个曾经渴望被全然接纳、被细致理解的灵魂。
“负载主要来自非结构化情感数据的解析和林墨教授提出的新‘思考范式’。”封瑶吸了一口温甜的红豆椰奶,感觉“能量槽”在缓慢回升,思维脉络也似乎更清晰了些,“他指出的方向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思路,不是调用‘历史符号’进行简单拼接,而是解析‘情感内核’,挖掘那些跨越时间的共情点。”
徐卓远安静地听着,如同一个高效的缓存区,吸收并处理着她输出的信息流。他没有打断,只是在她话语间歇时,提出关键节点确认:“所以,关键参数从‘具象符号’(如老照片、旧物件)转变为‘抽象情感共鸣’(如求知欲、挫折感、归属感)?”
“没错。”封瑶点头,眼神因思维的活跃而熠熠生辉,指尖无意识地在空中划动着看不见的架构图,“就像编译一个高级程序,不再直接使用现成的、可能过时或有兼容性问题的库函数,而是要理解底层算法的逻辑,然后用新的、更优雅的语言重写。在校史馆里,我似乎捕捉到了一些关键的‘情感频谱’……比如面对未知的求知渴望、面对困难的坚韧沉默、还有一代代学子间无形的精神传承,但如何将这些‘频谱’编译成能被现代用户本能理解并产生共鸣的‘产品语言’,是最大的挑战。”
她一边说,一边下意识地用指尖在空气中轻轻划动,仿佛在勾勒那个尚未成型的“算法雏形”——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承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的载体。
徐卓远的目光落在她微微蹙起的眉心和因专注而抿起的嘴唇上,沉默了片刻,忽然开口,语气是他一贯的冷静,内容却让封瑶微微一怔:“根据你的历史行为日志分析,当你进行深度创意编译时,高糖分热饮和适度的肢体放松有助于提升‘编译效率’约18.7%。目前热量补充进程已启动,建议同步启动肢体放松子进程。前方五十米处有公共休闲长椅,当前日照角度(黄金光照度)及环境噪音等级(低于45分贝)均符合最优思考环境参数。”
他……连这个都建立数据模型并计算进去了?封瑶看着他那张没什么表情却写满“绝对理性”的脸,心底那片最柔软的区域再次被触动。这种被细致入微地“计算”着关怀的感觉,对于前世那个敏感自卑、总觉得自己是他人负担、细微需求不被人在意的她来说,是绝不敢想象的奢侈。而这一世,她学会了珍惜这种独特的、属于徐卓远式的温柔。
“好,接受你的环境优化建议。”封瑶从善如流,捧着温热的饮料,和他一起走向那张沐浴在夕阳光辉中的长椅。脚步落在铺满落叶的小径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一种默契的伴奏。
坐下后,两人之间陷入了一种奇特的静默。并非尴尬,而是像两个并行的超算系统,在各自的处理单元内进行着高强度的运算,同时保持着底层通信链路的畅通,随时准备进行必要的数据交换。
封瑶沉浸在自己的创意世界里,那个关于“成长时光胶囊”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它不应该只是一个冰冷的存储设备,而是一个能呼吸、有温度的载体。或许,可以是一个能与校园特定地点(如校史馆、老教室、古树下)产生交互的实体物件?记录下此刻的心情、困惑与期望,封存一段时间,或在达成某个目标后开启,同时能匿名“收听”到过去学长学姐在类似心境下留下的“情感回响”?它需要承载“记忆”,又能指向“未来”,更重要的是,要能激发“此刻”的共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